Xi 《梅兰芳》的艺术处理与声音表现
一、歌曲《梅兰芳》的创作背景及音乐风格
(一)作曲家及《梅兰芳》创作背景
“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源自于男儿的心火刚烈;千种风情集于一身,柔美娇艳皆是心血劫;半是崇公道半是苏三,迢迢求索路自押自解……”这样一首荡气回肠,绕梁三日的音乐作品,是由著名作曲家吴小平,联手作家刘鹏春,为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所作。
梅兰芳先生是我国一代京剧大师,在京剧艺术上有着卓越成就,以饰演旦角见长。他开创了“梅派”,其独特的舞台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均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数十载被人们所喜爱,其经典桥段至今仍被广泛称道。
梅先生除了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外,其伟大的爱国精神也被人们所赞颂。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原本处于艺术巅峰时期的梅先生主动告别舞台,蓄须明志,甚至一度以卖画为生,成为了一代艺术大师的感人佳话。在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音乐作品《梅兰芳》在国家和省级的多次艺术歌曲比赛中脱颖而出,屡摘桂冠,荣获“2005年全国高校文艺调演一等奖”、“2006年江苏省第一届新人新作金奖”、“2006年‘五个一工程’奖”等大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梅兰芳》荣膺了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最佳创作奖。
《梅兰芳》的脱颖而出首先归功于作曲家吴小平先生的精心打造。吴小平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一级作曲。他出生于梅兰芳先生的故乡——江苏泰州。吴小平出生于音乐世家,少年时在泰州市京剧团学习,对音乐的迷恋与执著超乎常人。19岁时,吴小平就开始了音乐创作,他有着深厚的民族音乐功底,其创作领域涉及京剧、扬剧、锡剧、淮剧等多个剧种的戏曲音乐,以及艺术歌曲、管弦乐等。其作品细腻蕴藉,兼具柔婉与清越之美、精致
与恢弘之长。《梅兰芳》就是其作品的杰出代表之一。
(二)歌曲《梅兰芳》的音乐思想以及音乐风格
歌曲《梅兰芳》在音乐表现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京剧唱腔和民族声乐的融合。京剧是我国传统戏曲当中最具影响力和最具表现力的剧种之一,其唱腔优美独特,别具一格,且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之优势,成为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瑰宝。
梅派唱腔的特点是端庄娴雅、平和中正、天然无痕。梅先生自身吸取了大量昆曲的表演、唱腔和身段,其嗓音圆润、音域宽广,音色饱满纯净,乍一听规矩平淡,仔细品味则深沉含蓄,气象万千。同时,梅先生擅长将不同的乐器融入伴奏当中,他的几出经典唱段中,人声、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檀板皮锣,几种音色混合交响,极大地丰富了音色和欣赏魅力。
歌曲《梅兰芳》在吸收京剧唱腔的基础上,选取了梅先生的代表作《贵妃醉酒》中的唱腔音调,旋律一起即给听众似曾相识之感。京剧式的唱腔贯穿全曲,咬字吐气上的京韵格调不绝于耳。演唱者对于梅式唱腔的借鉴,糅杂了圆润、甜脆的嗓音特征,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其次,作曲家吴小平吸收了京剧当中板式结构的特征,将其融入到歌曲中来。京剧的板式结构是不同的节奏之间的有机结合体,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在歌曲中加入节奏和板式的变化,使得歌曲有了戏一样的特征,不仅可以抒情叙事,更具有戏剧性的表现功能。比如,《梅兰芳》全曲就可分为“引子—慢板—中板—快板”四个不同的板式,段落清晰又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使听众仿佛在欣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引人入胜。
第三,作曲者将戏曲音乐的伴奏形式融入到现代管弦乐当中来,形成了奇妙的听觉效果。在管弦乐队的立体交响乐伴奏中,融入了传统戏曲音乐的旋律,前者丰富了后者的表现力,后者突出了前者的感染力;同时,在现代管弦乐中加入传统戏曲伴奏乐器的音质音色,使整体歌曲具有了丰富的历史感和节奏感。琵琶
梆子对应圆号军鼓,古今对比明显而又融会和谐,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
作为“歌唱化”的语言,我国的民族唱法与京剧艺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至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二者之间关系紧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性又有独自的个性,从二者的关系来说,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借鉴的。京剧在文化内涵和表演技法上有其独特的美学应用价值,尤其是它自然自如的唱腔与独具魅力的表演技法,对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可贵的借鉴价值。 二、歌曲《梅兰芳》的艺术处理与声音表现 (一)演唱难点
1、歌曲的特点决定演唱时的发音方面是难点
歌曲《梅兰芳》在音乐特性上的融合,使得演唱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当其冲的就是最为基本的咬字发音。吐字有力,变化适度,发音响亮清晰,字尾归音到位是民族唱法在咬字上的基本要求。而京剧艺术的咬字发音要求则更为复杂。以梅派唱法为例,吐字讲究“五音、四声、尖团而不拘泥。发声善用共鸣,无论何种音韵的字都能使之莺声圆啭,具有端庄娴雅的古典美,平和中正,恰到好处,处处出自天然,全无斧凿痕迹。”1由于歌曲《梅兰芳》中加入了《贵妃醉酒》中的唱腔音调,如何在传统的民族唱法中加入戏曲的咬字和发音模式,成为了具有挑战的一项内容。如果不能将两者巧妙的融合,很容易弄巧成拙,画虎不成反类犬。
其次,民族声乐的咬字一般以普通话发音为标准,而京剧演唱的吐字以京腔为标准,从历史上讲,京剧是创造性地融合和发展了数种地方剧种和昆曲发展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安徽、湖北、四川和苏州方言中的一些字音也被吸收了,这使得有些字的发音与时下的普通话存在一定差距。这也给歌曲演绎中的发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唱腔以及咬文吐字要体现出戏曲和民族声乐相结合的特点
1
《论京剧“四大名旦”的唱腔音色》,俞淑华《戏剧论坛》
民族声乐与京剧唱腔,在演唱方法上都以纯真声演唱为主。其共同特征是讲求明亮、圆润、流畅、统一,声音位置靠前且较高,真假声共鸣混合,具有穿透力和表现力。演唱者在掌握了这些发声的技艺之后,才能唱好民族声乐作品,才能准确地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和情感表达。
例如,在歌曲开头第一句“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明月”二字的旋律便完全复制了《贵妃醉酒》中的“明月”。从“那一轮”起头处的平和悠扬变为“明月”时婉转跌宕,这个过程要完成从民族声乐到戏曲唱腔的过渡,又要做得自然而不生硬。
民族歌唱一般不用假音,男女高音高声区真假声相结合的发音较柔和,难分辨,而部分京剧的行当,如京剧在历史上往往由男人试验旦角,因与女声同腔同调,音域过高,所以多用假音演唱。歌曲《梅兰芳》在融入了京剧唱段之后,用女声重新演绎原有的旦角部分,用真声替换假声,但同样要做到柔美而不突兀。同时,京剧演唱有固定的调高,是根据演员的音域所能达到的最好的表演效果而决定的。因此,一旦曲调确定以后,就不能随意修改或者变动。这给不同的演唱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民族声乐中强调共鸣。演唱者在发音时,要注意各个发音器官的配合和协调,要循序渐进,遵循从口腔到头腔再到胸腔的步骤,进而才能取得良好的演唱效果。民族声乐和戏曲唱腔都要求演唱者有良好的共鸣,特别是戏曲唱腔讲究丹田之气的运用,追求字正腔圆和“以声带情,声情并茂”;大师们对戏曲唱段的思想内容,都要求有深刻的理解、准确的揭示和丰富的感情表达,细节表现为每一个眼神和每一个咬字,都与喜、怒、哀、乐等各种复杂情绪的内心刻画息息相关,辅之与情感相适应的面部、形体动作表演,则凝结成为了无人可以复制的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
对于口腔上的共鸣来讲,口腔共鸣是声波从喉咙里出来的第一个共鸣腔体,也是最各个腔体中最容易得到的共鸣的一个腔体。要达到口腔共鸣,那么在吸气的时候口腔在自然地张开,同时,还要保持舌头与喉头的自然放下以及笑肌的向
上微提,让自己感觉到上口盖有上提,其中,小舌以及软腭部分都得保持上提。这样,让气息通过肌肉引起口腔的振动,就可以达到共鸣的效果。口腔共鸣使得演唱的声音不仅丰满而且音色优美。另外,口腔共鸣也为胸腔共鸣以及头腔共鸣奠定了基础。另外就是头腔和胸腔的共鸣。头腔共鸣要求要以口腔共鸣为基础,下腭要放下,上牙床略微提高,小舌和软腭保持向上,保持口鼻咽之间的空间的通气性,进而使得声波回荡于腔体中。头腔共鸣所产生的声音效果清脆明亮,使得声音听起来非常具有穿透力。而胸腔的共鸣就是咽喉处于半打哈欠的状态,然后使得声波引起气管的振动,进而产生共鸣,这时,如果用手按住胸部,那么手会感觉到略微的颤动,胸腔共鸣使得音色宽广并且浑厚。 (二)演唱情感处理
《梅兰芳》这首歌的歌词是由扬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编剧刘鹏春先生创作的。歌词虽短,不过寥寥二百余字,却凝练了一代京剧大师的沉郁多情而又激昂慷慨的艺术人生,梅先生侠骨柔情的形象跃然纸上。歌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古典用词凸显了强烈的时代感,隽永的语句如诗如画,值得反复回味。作曲者吴小平先生就曾评价道:“……歌词写得非常好,将一代国际知名大师梅兰芳对艺术孜玫以求的精神与民族的铮铮傲骨刻画得淋漓尽致”。2
对于这首歌曲的表达,其情感处理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首先,在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中,一首歌曲的情感表达,一般来说较单一易把握;大部分的民族声乐演唱往往感情线索清晰,情感高潮集中,只有一条主线。而京剧演唱中,主要人物的核心唱段,感情变化就比较复杂,情绪起伏跌宕的幅度较大,较难把握。歌曲《梅兰芳》借鉴了京剧的这一特点,在开头一小节,短短四句唱词中就有了两个小高潮。虽然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但同时也给演唱者的表达增强了难度。例如,在第一小节中,两个高潮分别是“明月”和“刚烈”,虽然唱法要求均是高亢清澈,但细节却截然不同。“明月”二字犹如黄鹂清脆,声声入耳,且婉转明媚,令人心醉;“刚烈”二字则铿锵而出,顿挫有力。
其次,在音乐表演中的,对音乐作品的忠实性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表演前对
2《梅兰芬芳盛世华章—
作曲家吴小平及其作品<梅兰芳>印象》,齐飞飞《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