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复习重点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书P4—5)
(1)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
问题。
(2)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书P6—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书P13)
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独立自主,就是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方针放在自己的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书P26-27)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5、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书P35—37)
首先,实事求是是贯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其次,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内容。(书P45—46)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力量(无产阶级领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2、新民主主义道路形成的必然性;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内容。(书P56-57)
必然性:(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一方面,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另一方面,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2)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第一,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存在不少统治薄弱环节,为党在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可能。第二,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革命的
群众基础好。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为在农村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
内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书P58)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经济成分。(书P66)
性质:过渡性社会
经济成分: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书P70)
概括为“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书P78—82)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四章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P100—101)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书P102—106)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第五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阶段性。(书P117—11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应有清醒的思想准备。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会显示出不
同的阶段性特征。只有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个大的发展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具体国情,并据此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书P125)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好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第六章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书P133—134)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突出强调解放好发展生产力在社会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书P135—136)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
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1)高度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十八大强调如何坚持科学发展。(书P139)
(1)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