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4-2024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用)专题三 第2课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2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课程标准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学习要求 3.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4.了解五四前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文章和组织。 5.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政治领域: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②阶级基础: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③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2)兴起

①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②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 ③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④中心: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深化理解

蔡元培的“八字方针”

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的主要目的是在北大倡导新的思想和文化;“兼容并包”则是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北大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进步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①李大钊指出,尊孔复古思想其实就是帝制复活的先声,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②陈独秀从历史进化的观点出发,说明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 问题思考

材料 陈独秀等倡导“民主”的直接目的,并非立即创建民主政治制度,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聂家华、刘洪森《中国近代史纲》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陈独秀等人的政治理想。 提示 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建立完美的民主政治。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①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批判的重点对象。 ②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民主共和不相容。 ③鲁迅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②陈独秀则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③“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积极影响

①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进攻,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③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消极影响: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文化。 易混易错

无论是维新变法时期的借用孔子,还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其意图是一致的,即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为发展资本主义服务,都是为了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其不同的态度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领导者决定的。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背景

①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 ③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 (2)主要内容

①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

②1919年5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③李大钊还在北京开设相关课程,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判断正误

(1)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 ) (2)李大钊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 ) 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背景:新思潮竞相争鸣,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论战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2)表现 ①三大论战

1919年,围绕“要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等分歧,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

1920年,围绕“要不要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等问题,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

围绕“要不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等问题,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同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②其他方式

组织研究会: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翻译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举行演讲,宣传马克思主义。 问题思考

材料 “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胡适

“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李大钊 思考 据材料指出胡适和李大钊的分歧。 提示 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 3.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理论指南 (1)思想转变

①特点: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 ②表现

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类客观地观察社会发展历史的工具。 陈独秀则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战斗色彩。

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2)组织宣传

①1920年9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把《新青年》改为公开理论刊物,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宣传。

②随后,创办半公开的《共产党》月刊,介绍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共产国际与俄共组织情况。 (3)历史意义

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一 要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即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

应用1 材料中陈独秀通过“不得不反对”的内容,反推民主与科学的具体内涵。这印证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和专制,反对旧道德,反对旧传统和旧文学,主张用民主与科学重新评估传统文化。

材料二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应用2 材料二中鲁迅用小说的形式对传统道德进行了有力的声讨,点名“仁义道德”的本质是“吃人”。这印证了新文化运动以新文学为武器批判旧礼教、旧道德。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一 “五四”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虽一度汇成涌流之潮……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于中国社会,掀开了新陈代谢的另一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应用1 据材料一分析新文化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材料一显示,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二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陈独秀

应用2 材料二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有什么问题? 提示 问题: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片面性。

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钱玄同曾在文章中写道:“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 解读 钱玄同认为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摒弃“三纲五伦”,打破传统精神枷锁。在思想上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绝对化与简单化的倾向。

针对练 (2024·连云港高二检测)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指出,“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只可惜他把‘学’字看作读书的学问”,因而造成某些“流弊”。这体现了胡适( ) A.反孔批儒的态度很坚决 B.肯定了孔子的教育方法 C.认为儒家学说的弊端多 D.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2024-2024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用)专题三 第2课

第2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课程标准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代表人物。2.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学习要求3.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4.了解五四前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文章和组织。5.认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sm1p1oht98uhsm07tfq670et7c1ze0172k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