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6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 绪论
1. 社会行为:指二人或更多人藉彼此沟通、互动,在社会环境中调适良好,所展现之活动。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人以及人类如何组织成单位的方法。单位诸如家庭、团体、社区、 文化及社会阶段与阶层。
3. 角 色:是指与某一特殊社会位置相关联的行为模式。依照取得该一角色或地位的方 式,可区分为归属的角色或地位与赢得的角色或地位。在人生过程中从幼年到 老年,各人在不同阶段所担当的角色不同,社会地位及赋予的工作责任均不相 同。
4. 常 模:经由观察或测试一团体全体成员的行为,所订定的行为标准,称之。有了这种 标准化的评估工具,才能了解个人行为是否合于社会期望。
5. 社 会 化:是个人从婴儿时期起逐渐被模塑成为社会分子的过程,亦即是社会对个人传授 其文化、生活模式与团体价值的过程。
6. 镜中之自我:社会学家顾里所创立。表示本人在他人面前所表现的行为,由于他人的反应 与态度,使本人了解自我,因而产生一种满意或是羞愧的行为。
7. 参考团体:指个人选择某种团体当模仿或指导的对象,作为其判断及行动的参考,也就是 说被个人用作为行为评价标准的社会团体。
8. 认同作用:认同作用是一种概念,是被模仿人对模仿者有直接明示及永久性的影响,换言 之,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对他人的人格发生持久性的模仿学习。
9. 观 察 法:观察法可分成自然观察法及实验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就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 下进行观察,而实验研究法又称为实验室研究,系属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 10. 调 查 法:设计问卷对一特定对象的人做系统性的研究,是一种横断面的研究设计。 11. 文化比较研究:从前译为泛文化比较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利用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为样 本,以其资料作比较研究,以便验证对人类行为的假设。
12. 社会计量法:从表面上看来,此研究法是测量人际关系的技术,而实际应用上,他是用来评量某一个团体中的人际吸引与排斥的工具。 第二章 婴儿及幼儿期
1. 超 我:源自于佛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超我类似于道德观念,是良知、是非对错观念, 以及一种特定文化的价值观。
2. 口欲期:佛洛依德心理与性理论中的第一阶段,口欲期是婴儿时期主要的活动,是与口腔 有关的,包括吃、玩、发声以及探索周围的环境。
3. 依恋感理论:提出爱的需求及依恋感理论者,要为包尔贝。另立柏尔、郝威、哈罗、史匹 兹等人也提出相似看法或试验。他们强调:婴幼儿需要照顾者(主要为母亲) 爱抚养育,二者是互动且相互影响的。
4. 感觉动作期:感觉动作期为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第一期,婴儿从最原始的反射性操作,改变
1
到运用感觉及动作来认知,所谓的感觉是指视、嗅、听、味、触五种感觉、 动作指触、摸、咬等。
5. 过度抑制儿童:超我功能太强,自我也调适不了,因此本我被压抑,则为海威特与金根士 所称之过度压抑儿童。
6. 归属的角色、地位:婴儿刚出生,便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诸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双亲的年龄、家庭的成员以及婴儿的性别、排行等对他已经有了一些规定的 作用,使他获得归属的角色与地位。
7. 口 吃:由于喉咙及横隔膜或舌上饥肉茎峦而引起的迟疑、重复的语言。
8. 自闭症:自闭症的幼儿特征是不与别人沟通以及相当退缩。这些儿童表现出社会撤退、冷 漠、强迫行为,以及语言方面的缺陷。
9. 饮食挑剔:21个月到六岁未满的婴幼儿,几乎半数以上都有饮食挑剔的问题,不喜欢吃 若干种食物。
10. 游戏发音期:六个月以后的婴儿开始牙牙学语,他连续不断的发音当作一种游戏,称之为 游戏发音期。
11. 学来的无助感:此学说由赛利门所创立的,他认为当个人认为自己的能力无力担当时,就 会发生无助感心理状态,而孩子能力之不适应,是因为学来的无助感所导 致的结果。
12. 分离与分别化理论:马哈拉的分离与个别化理论认为每个人会渐渐的从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中建立一种分离感或分离意识,这过程涉及到自己与主要心爱的对象分开的认知。
第三章 儿童期
1. 自卑:爱力克森生命周期里,第四阶段的不良特征。他指出儿童若未养成勤学的习惯,学 习动机不强,以致于学习成效差,与同学相比较成绩落后,因此发展成为自卑。 2. 模塑理论:由庞杜拉提出之理论,他认为人类有许多的行为是观察一个行为模式而习得 的。
3. 受虐儿童:指遭受到包括身体方面的虐待、忽视、性虐待等之儿童。
4. 正式运作期:皮亚杰认知理论的第四期,亦是最后一期,只要的特质在于儿童已学会用思 考来考虑任何事情,他学会运用理则、分析、回想等方式,并能做出许多假 设。
5. 自我实现理论:由马士洛创立之学说。他认为自我实现是个人内在一种倾向或动机,想要 充分展现其潜能与才华,以便能达到最佳的成就。自我实现是人类动机中 的最高层面,马士洛将人类动机芬等级,最低层级是满足生理需求,诸如 饥而食、渴而饮。
6. 行为加强理论:史金纳认为儿童是外向或是内向,其行为是爱说话、展现才华或是镇静、 含蓄,都是父母加强的结果。
7. 习惯时期:柯白葛的到达发展理论,儿童与青少年时期,多数会遵守成人(家长、老师)的 命令,学校所订的规矩,举凡是非对错,以及应该如何做,大致会遵照别人所 订出的一些习惯,而不是凭自己思考过程。
8. 巅峰经验:马士洛认为当个蕤成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或者是人生过程中难得的欢愉兴奋的 经验。自我实现的人将其潜力充分利用,比一般人有较多的巅峰经验,而巅峰 经验是短暂的。
2
9. 符号的方式:布鲁纳的认知理论真ˇ为学龄儿童迄成年期是符号方式,这市他认知理论的最一个阶段,他认为儿童进入小学后才会应用符号,并能依照文法规则操纵符号。
10. 具体运作期:据皮亚杰的理论,从七岁到十一岁是具体运作期,这期主要的发展是儿童可 不经由接触或是掌握某种事物,就能想起这种事物及其关系。
11. 年轻时期理论:赛立文创设了年轻时期理论,他所谓的年轻时期主要是指六岁及十二岁。该理论描述学童自入小学之后,在同辈关系中妥协与竞争。学童们与其它同学交往中,学习到新的沟通方式,取与予,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学校生活并不提供爱的需要和满足,而是以其它同学作为真正的参考团体,以其才能和同学竞争,这时期同辈团体是一个新的团体,他对学童提供了以下之服务:(一)凡市成人不接受该学童,同学们会接受他。(二)功课好的同学会被同学接受,功课差的就会遭到拒绝。
12. 儿童自我实现权理论:威克逊提出儿童的自我实现全理论,他认为儿童知该项权利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社会应重视儿童,应设法满足其需求,发挥其特长方能使将来社会发展更进步。
第四章 青少年期
1. 生殖期:佛洛依德所创之心理与性的理论最后一期,是青少年及成年期行为特质。生殖期的青少年欲力已经扩展到整个生殖系统,是有能力追求异性,获得性经验而生殖。
2. 规范缺失理论:梅尔顿的规范缺失理论,认为社会秩序混乱涉及一种整合,倾向于分裂或是缺乏文化目标获规范,即社会里某些个人或团体不能经由合法规范所允许的手段来达成目标。
3. 机会理论:克劳瓦及奥林的机会理论指出社会中散布合法或不合法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将决定偏差的方式,低层的人民犯罪率高,他们期望能获得中产接度的生活水准,却无法获得合法的机会,乃转向不合法的机会而犯法。
4. 身份对角色混淆:爱力克森生命周期理论之第五期青少年的特征。这时期良好的特征身分是个人对自己了解;不良的特征视角色混淆,亦称身分扩散或身分迷惘,意指个人的自我是不整合的。 5. 犯罪的自我概念:
6. 犯罪次文化理论:柯汉的犯罪次文化理论指出,在犯罪率高的社区里,那些导向于罪犯的价值观点、态度及行为模式,是代代相传的,形成一种次文化,社区居民朝夕相处,时常接触到这种次文化,所以犯罪行为才会互相传播。
7. 收敛性创作:意指达成结论,就是龙冠海教授所指出的「综合的观点」。
8. 身份扩散:爱力克森人生周期理论之第五期青少年的特征。这时期良好的特征身分是个人对自己了解;不良的特征视角色混淆,亦称身分扩散或身分迷惘,意指个人的自我是不整合的。
9. 青春偶像收集癖:青少年无论男女,将零用钱买电影及电视明星的照片及海报…,他们所喜欢的偶像多数是异性,这表示他们已经对单独的异性感到兴趣,但尚未有能力、时间、经济、机缘交易性朋友,所以建立了收集异性偶像的兴趣。
10. 差别联结理论:苏萨兰所创的差别联结理论,认为犯罪行为和其它行为一样都式从学习得来的,尤其是个人所亲密归属的团体中最容易学习。
11. 卷标理论:李玛特及贝克尔所创立,卷标理论认为个人有可能偶然或是经常有偏差行为,如果没被人发现,就不会被公认为偏差的病态的,若是偏差行为一但被发现,往往就被加上了坏的卷标,就会导致另外的更严重的偏差行为。
12. 扩散性创作:意指将许多已知的事实创成新的,或是多种的关系。龙冠海教授所表示的「分析的观点」与扩散性创作同义,这种创作直接包括创造性的思考。
3
第五章 成年期
1. 原则期:柯白葛所创造的道德发展理论,成年期正处于第三时期的原则期,这时期的成年 人已具有内部的行为守则,这是基于个人的思考与分析而获得的。
2. 再社会化:当所担任的新角色完全不同于原来的角色,个人就必须改变原来社会化的模 式,成为新角的社会化模式。
3. 角色期盼:是只对某特定角色的期望,角色期盼与社会及文化所赞许的行为有关。
4. 母子寮:日本为了丧偶或是离婚母亲为家长的单亲家庭,尤其是年轻母亲扶育幼年子女又没有亲属可以照顾者,而建立了「母子寮」。
5.幸福家庭五经观:五经观包括包括:生物观点、经济学观点、社会学观点、心理学观点、哲学观点。后两项,心理学观点重视婚姻感情基础彼此相爱,哲学观点指人生观,人生理想及价值观念等等,即是这里所指的精神生活。
7. 亲密对孤独:爱力克森的人生周期理论第六时期,良好的特质是亲密,不良特质是孤独。据艾力克森表示成人必须将其本身的意识与他人的意识相融合,才会达到亲和的关系;反之,成人若不能将其整个自我与他人的自我相融合,就会产生孤独。
9. 社会参与:指个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或加入社会团体,社会参与是个人社会地位的表征。人生过程中,成年与中年时期的社会参与最多。
10.社会流动:指社会位置的改变,是社会分子由一团体移至另一个团体的现象,通常可分两类:(一)横的流动:其位置虽然更换,但社会地位仍相同。(二)纵的流动,指不同社会地位或社会阶层上的流动,又可分成上升及下降的流动。
11.夫妻之爱:奥夫纳阐释夫妻只爱应兼具精神方面的爱,手足之情及性爱。 12.双薪家庭:
13.单身条款:企业明定之不聘用已婚妇女,已进用之未婚女性一但结婚立刻遭解雇之陋规。
第六章 中年期
1. 更年期:更年期可分成(一)女性更年期:意指妇女经停止,也就是指生殖能力停止的意义。(二)男性的更年期,意指重要的转泪时期,男性的更年期没有明显的标志(类似停经)所以当事人并不会发现,必须检查才能发现。
2. 老花眼:中年早期视力退化,因晶状体去弹性所致。 3. 同性恋:指与同性别的人发生性关系。
4. 流体智力:流体智力所包括的能力可能是由人类的精神结构与心理架构所构成,包括记忆力、推理能力、联想力,这种囊力中年期渐衰退。
5. 怕成就感:女性为求婚姻美满,在事业上不敢超越丈夫,有所谓的怕成就感。
6. 暂时休息服务:少数因角色及工作量的改变觉得无法承担,必须史照顾者到暂时的休息,鼓励其它家人分担部份照顾工作,此外也可以向社会福利机构申请,由该机构定期派员至家里服务病患,让照顾者可以获得暂时的休假。
8. 趋老期:意指衰退较缓慢,仍有方法弥补其衰退。
9. 痴呆症:是一种脑部退化性病变导致记忆力及新至逐渐丧失,病情既展示伴随脑细胞逐渐破坏,而由不正常物质取而代之。
10. 双性恋:指这些人有同性恋情也有对异性的恋情,称之为双性恋,或是异性恋。
11. 晶体智力:它主要取决于正向的学习经验(包括所有会增进个人在常识方面的区别力,动机、和个人调适能力),此种能力中年期仍有增进。
4
12. 隔代教育:祖父母扶育及管教孙儿女的方式与父母扶育及管教的方式不甚相同,学者称 之为隔代教育。
13. 压力性尿失禁:打喷涕、咳嗽或是售惊时,尿道扩约饥失控,而有尿失禁现象,可以藉操作骨盆收缩运动与予改善。
14. 更年期以后时期:发生脑下垂体顾舵活动,导致血管运动及新陈代谢的困扰。 15. 更年期以前时期:月经不规则,并且发生神经或情绪方面的困扰。
1~6章重点
第一章 绪论【摘要重点】
◎行为的分类。1、依照行为的范围分:
(1)广义的行为:包含一切外显的行为以及内蕴的行为。 (2)狭义的行为:指一切能够被观察到的外显行为。
.相关学说:勃鲁诺表示行为可以分成在内的、秘密的,以及可以观察到的行为。他将外显 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公开的,可以观察到的,另一类却是不让人看到的,秘 密的,例如间谍或是其它从事保密工作的某些行为。
2、依照先天获得或后天学习或适应环境而获得的行为分:
(1)本能或天赋的才能:个体获得这些行为不需要经过学习,多数是本能或由遗传所获得。(2)适应行为:指个体后天习得,或适应环境而获得的行为。
.相关学说:贝丽生与史坦纳解释适应行为是:「有机体动作的方法合乎环境的要求,并满足 本身的需要。」
3、以行为是否符合常模、社会标准或规范分:
(1)正常行为(特征包括):1.符合社会文化赞许标准的行为,或个人的行为与大多数行为 良好者相似或一致的。
2.行为的发展是符合个人的身理、心理的发展。
3.个人生理、心理、情绪、社会的发展及适应是良好平衡的。
(2)偏差行为(特征包括):1.违反或是不符合社会文化赞许标准的行为,或是个人的行为 与多数行为良好者不相似或不一致。
2.行为的发展是不符合个人的身理、心理的发展。
3.个人生理、心理、情绪、社会的发展及适应是不佳、不平衡 的。
4、以行为的功能分:
(1)生理行为:个人维持生理功能的行为,诸如饮食、呼吸...等。 (2)精神行为:个人有思想、意念、期望、动机、信仰等行为。
(3)情绪行为:指愤怒、忧虑、忌妒、恐惧、爱、快乐等心理状态统称之为情绪。 (4)社会行为:指两人或是更多的人藉由彼此间的沟通、互动在社会环境中调适良好所展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