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关系,当A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也不能一直增加,B错误。图2中的甲、乙和丙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C正确。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可能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
3.如图表示某山地针叶林群落向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和甜槠两种植物的年龄组成,Ⅰ~V表示植株的年龄由小到大。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统计不同群落中马尾松和甜槠的种群密度时要用样方法 B.该山地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C.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中甜槠的种群数量在未来一段时间会增多 D.三个群落中马尾松种群的年龄组成均属于衰退型 答案 D
解析 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的是样方法,A正确;该山地的群落演替是针叶林群落向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所以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中的甜槠的年龄组成都属于增长型,其种群密度将会增大,C正确;在常绿阔叶林群落中,马尾松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D错误。 4.五年前某草原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草原上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但本地食草动物和其他植物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五年来该草原上甲种群的种内斗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放养本地食草动物并不能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草原上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共同组成草原生态系统 答案 B
解析 五年来该草原上由于甲种群的密度逐渐增加,种内斗争不断增强,A正确;甲的引进使本地食草动物和其他植物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改变了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B错误;大量放养本地食草动物不能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C正确;草原生态系统是指草原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D正确。
5.(2012·海南,12)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疟原虫只与人是寄生关系 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D.鱼类与藻类只存在捕食关系 答案 C
解析 疟原虫与人和按蚊都是寄生关系;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是生产者,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是消费者,鱼类捕食孑孓也是消费者;鱼类和藻类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在空间上还存在竞争关系。
6.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群落经数十年演变发展为森林。下图甲、乙、丙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过程中,甲种群数量经过“S”型增长后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3个阶段后期,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退耕还林初期,退耕地中多是杂草,高度差不多,因此此时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D.群落演替优势植物种群的替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 群落演替过程中,甲种群数量经过“S”型增长后数量开始下降,A错误;第3个阶段后期,丙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错误;退耕还林初期,退耕地中多是杂草,群落仍然具有垂直结构,C错误;群落演替这种优势取代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结果,D正确。
7.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
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大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意,甲地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属于初生演替,二者的类型不同,A错误;地衣首先在火山岩上定居,分泌的有机酸可加快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条件,C正确。
8.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遭到破坏后,形成一片空地,叫作“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物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杨树、白桦在被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红松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林说明红松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竞争关系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 B
9.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 C
解析 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切忌不可忽略,需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错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B错误;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宜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D错误。
10.生态学家常常用面包虫进行各种种群生态学实验,它们的卵、幼虫、蛹和成虫都生活在面粉里。如图是两种具有捕食习性的面包虫(甲面包虫:实心点曲线;乙面包虫:空心点曲线)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图1表示甲、乙面包虫生活在装有面粉的容器内;图2表示甲、乙面包虫生活在面粉中放入细玻璃管的容器内。
(1)由图1可知两种面包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在不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________面包虫占优势。在加入细玻璃管的情况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已知乙面包虫比甲面包虫小,请猜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面包虫和乙面包虫放在一起的时候,不论异种还是同种产下的卵,都会遭到捕食。斜吻棘头虫是一种寄生在这两种面包虫上的原生生物。图3是在没有寄生虫与有寄生虫的状况下,两种面包虫在实验中的表现。
在有寄生生物的状况下,处于优势地位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面包虫。斜吻棘头虫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
(3)面粉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可采用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 (4)综合图1、2、3可知,________对生物间作用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答案 (1)竞争 甲 玻璃管为乙面包虫提供了隐蔽场所(意思对即可) (2)乙 消费者 (3)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4)环境条件
解析 (1)两种面包虫都以面粉为食,结合图1可知两种面包虫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在不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甲面包虫占优势;加入细玻璃管的情况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由于乙面包虫比甲面包虫小,玻璃管能为乙面包虫提供隐蔽场所,使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2)根据图3可以看出,在有寄生生物的状况下,处于优势地位的是乙面包虫;斜吻棘头虫是寄生在两种面包虫上的原生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3)面粉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可采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4)综合图1、2、3可知,环境条件对生物间的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11.某湖泊的水域主要分为河蟹网围养殖区及航道区,养殖的河蟹主要以沉水植物为食。研究人员对养殖区及航道区水生植物群落和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水生植物种类 湖泊采 样区域 养殖区1 采 样 点 养殖区2 航道区1 航道区2 漂浮植物 紫背 浮萍 + + 水鳖 + + 浮叶植物 金鱼 藻 ++ ++ ++ + 穗花狐 尾藻 ++ ++ + + 沉水植物 马来苦草 眼 子菜 ++ ++ + ++ 轮叶 黑藻 + + 伊乐 藻 ++ ++ + + 菱 荇菜 + + 注:“+”代表生物个体数量的相对值,“+”越多,生物个体数量越多,空白则代表此区域没有该生物存在。
(1)调查湖泊中植物种类和数量时,在每个采样点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调查结果体现了该湖泊水生植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________等环境资源。
(2)航道区植物的优势种是________。除植物本身的生活习性外,造成航道区与养殖区优势种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养殖河蟹的饲料及河蟹的排泄物会造成水体的污染,但这并没有引起此湖泊中藻类暴发,原因是水生植物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水质净化。
(3)在夏季,航道区的苦草迅速繁殖达到最大量时可占湖泊中总生物量的60%以上,它所制造的有机物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除人为捕捞外,此湖泊大型肉食性鱼类数量稀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营养级生物获得能量少。 答案 (1)随机取样(多次取样) 垂直 光能
(2)苦草 河蟹的取食 吸收和利用水中N、P等无机盐
(3)细胞呼吸消耗 被初级消费者取食 被分解者利用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1)调查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多次随机取样;通过分析表格可知调查的水生植物有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三大类,体现的是水生植物的垂直分布状况,各类水生植物的垂直分布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2)航道区植物的优势种可根据表格中“+”的多少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