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心灵世界管窥
诗歌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展示。李白诗歌通过他敞开的心 灵,为我们展示了色彩纷呈的世界, 其中也有他的自得之乐、 沉思之邃和哲悟之趣。读李白的诗,使我们的心灵世界也仿 佛澄澈明朗,远离俗尘。 自得之乐
“自得”本来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如孟子、程颢和朱熹等人所 提出的治学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力倡以主体的体验来获得认 知,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它与诗歌创作的审美体 验未尝没有相通之处。诗人在捕捉意象的时候心领神会地探 求宇宙的奥秘,所达到的“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恰好具有
“自得”的审美意蕴。李白在诗中写道:“得心自虚妙,外 物空颓靡”(《金门答苏秀才》)。从诗中
“我留在金门,君
去卧丹壑”两句来看,苏秀才的隐居之处确实非同人间: “鸟鸣檐间树,花落窗下书。缘溪见绿
,隔岫窥红蕖。采
薇行笑歌,眷我情何已。月出石镜间,松鸣风琴里”。李白 向来对这种自然造化的胜景就一往情深,于是就想象着苏秀 才一定在眷恋自己,以至于“身世如两忘,从君老烟水”。
待诏金门的李白似乎按捺不住内心的期盼,表示身世两忘, 跟随苏秀才在大自然中终老一生。“得心自虚妙”的“得” 既指苏秀才,当然也包括李白在内。李白在感受自得之乐的 时候,常常表现为自闲、自幽、自慰和自静的惬意,如: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上列二诗,不论是栖碧山的自闲,还是敬亭山的自静,李白 在字字入
第1页
化的描述中都融注了自得之乐的天人合一的情愫。
他的心灵世界里除了环境的恬适, 风光的旖旎,山水的清秀, 更多的则是置身其间的人与宇宙自然的相亲相伴和相容,进 而纯粹为特殊的自迷和自觉。在李白的笔下,目之所触完全 不像南北朝诗人那种有句无诗的陪衬或粘贴,而是主体心灵 透过客体物象,浑然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你 我不分”的审美观照。由此可见,自得之乐所包含的自闲、 自静完全是庄子所说的“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的人生大 快乐。既体现了李白“学可以究天人”的文化涵养,也体出
了李白“囊括大块,浩然与溟 同科”的审美愉悦,更体现 了李白邙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的创作享受, 与陶渊明所说的“仰俯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同一机杼。
沉思之邃 与自得之乐有联系的便是沉思之邃。沉思是一个哲学范畴。 它和主体审美是相通的。沉思和审美以追问的形式拉大了心
第2页
灵的空间,思维的触角直至宇宙天地。一方面追问者超乎寻 常,神秘探索 ; 另一方面追问者天真浪漫,明知故问。李白 就是这样的追问者。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
春风, 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 《日出入行》 )
在这首乐府诗中,李白从天道自然观出发,以强烈的宇宙意 识向太阳发问,指出四时变化和万物兴衰乃是自然规律,并 不由神仙主宰 ; 违背自然,幻想与日月同辉是不可能的。李 白表示要遵循造化,把生命溶汇于天地自然。太阳尚且一出
入,人之寿夭便是再平常不过的了。李白的字里行间有 种哲人的解脱,解脱就是解放和自由。李白的无拘无束、天 马行空、粪土王侯、不慕富贵,正是在领略了天地自然法则 之后对自我生命的肯定式的沉思。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 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凌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 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 邻?( 《把酒问月》 )
李白高举酒杯问月亮,你是什么时候挂在青天之上 晚上从海上升起来,哪知道早晨却在云间消失
?只见你 ?白兔春夏秋 ?时事沧桑,
冬在里面捣药,那孤独寂寞的嫦娥又与谁为邻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