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残胃癌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残胃癌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

摘 要

残胃癌是胃部良恶性疾病术后残胃上新发的恶性肿瘤,男性发病风险较高。残胃癌的起病主要与手术重建方式、幽门螺杆菌感染及EB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残胃癌多起病隐匿,早期的临床特征难以与反流性胃炎等术后常见并发症相鉴别,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每年进行定期内镜检查有助于尽早发现残胃癌。目前残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R0切除,疗效与原发胃癌相当,预后主要与残胃癌的分期密切相关,进展期患者的预后普遍较差。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残胃癌是指胃部良恶性疾病术后的残胃上新发的癌,但在残胃癌的病因、诊断与治疗上不同学者之间还存在很大争议,本文综述国内外对残胃癌的最新进展,概述当下残胃癌发病与诊治上的最新观点。 一、残胃癌定义的演变

1922年,梅奥医学中心的Balfour教授发现胃溃疡术后患者发生胃癌是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但为了排除胃切除手术当时溃疡已有癌变的情况,提出残胃癌是良性疾病行胃切除术后5年以上、残胃出现的新发癌。随着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越来越高,胃癌手术后的残胃上发生的癌逐渐受到了学者关注,但缺少能够区分残胃新发癌和复发癌的有效方法。

1982年一项日本胃癌学会组织的全国横断面研究提出胃癌术后10年是区分残胃新发癌和复发癌的最佳节点,并且因此将残胃癌定义为胃癌术后10年以上残胃出现的新发癌。1998年日本胃癌分级(第2版)中首次使用了\残胃上的癌\的概念,它不再区分首次手术胃疾病性质、切除范围和重建方式,也不约束特定的时间间隔,仅针对当下发生在残胃上的癌。\残胃上的癌\这一概念在日本沿用至今。

针对我国的残胃癌诊治现状,2024年我国残胃癌相关领域内的专家经过一系列讨论之后提出:良性疾病行胃切除术后5年以上或胃癌行胃切除术后10年以上残胃出现的新发癌,更符合国内\残胃癌\的定义。而对于\残胃上的癌\的概念,则可以用于资料数据收集登记,以便于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

二、流行病学概况

由于残胃癌本身起病过程的特殊性,其发病率在不同研究之间还存在差异,总体上讲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占同期所有胃癌的1%~8%左右,随着手术技术、辅助化疗等治疗方案的进步,早期胃癌术后患者生存期较前逐渐延长,残胃癌患者初次手术为恶性肿瘤的比例越来越高,残胃癌的发病率也较前稍有上升。残胃癌患者在确诊时一般分期较晚,预后较一般胃癌差。男性的残胃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有研究显示良性疾病患者术后发生残胃癌的男女比例约为9∶1,早期胃癌

术后约为3.1∶1.0,这可能与溃疡病好发于男性以及雌激素对女性的保护作用有关。

上世纪末的一些研究提示残胃比普通的胃更容易发生癌症,原因可能与术后的肠液反流、胃黏膜手术损伤及胃黏膜退变等因素有关。但近来有研究者指出,良性病变术后残胃需要经过数十年之后才会在统计学上表现出比普通的胃更易患癌。

Lagergren等对瑞典1964~2008年共18 912例行胃部分切除术患者进行队列研究后发现,残胃癌期间总发病率约为0.84%,并且发病风险随术后时间延长而增加,在术后30年内与一般人群发病无明显差异,在术后30年以后残胃部发生癌的风险较一般人群明显增加。与之相似的是,Morgagni等对541例行胃部分切除术患者随访15年以上发现,残胃癌发病率为2.9%,而发病风险会随术后时间延长而增长,从术后10年的2.6%增长至术后20年的4%。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残胃癌主要的病因有:手术重建带来的胃黏膜退变、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及EB病毒感染。 1.手术重建方式:

Billroth Ⅱ式手术较Billroth Ⅰ式手术更易发生术后十二指肠胃反流,这与Billroth Ⅱ式手术改变胃肠道的解剖生理结构有关,同时

残胃癌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

残胃癌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摘要残胃癌是胃部良恶性疾病术后残胃上新发的恶性肿瘤,男性发病风险较高。残胃癌的起病主要与手术重建方式、幽门螺杆菌感染及EB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残胃癌多起病隐匿,早期的临床特征难以与反流性胃炎等术后常见并发症相鉴别,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每年进行定期内镜检查有助于尽早发现残胃癌。目前残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R0切除,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sahn44o2g862m61dk4v721et5ixw1005j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