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玉米生产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曹鹏,羿国香
【摘 要】摘要:结合湖北省玉米(Zea mays L.)生产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更好地促进湖北省玉米生产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7(056)004 【总页数】4
【关键词】玉米(Zea mays L.);生产;对策;湖北省
玉米(Zea mays L.)是当前中国种植面积最大且总产量最高的第一大作物,发展玉米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4]。玉米是湖北省第三大粮食作物,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过去主要分布在鄂西山区和鄂北岗地,以春玉米为主,夏玉米为辅。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和比较效益提高,部分棉花、水稻和其他低效旱杂粮等作物改种玉米,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已初步形成了鄂西山地春玉米区、鄂北岗地夏玉米区和平原丘陵玉米区三大区域。从未来发展看,玉米将是湖北省需求增长最快、增产潜力最大的粮食品种。因此,从整体上把握湖北省玉米生产状况尤显必要。本研究拟从玉米产量、播种面积、单产水平以及增产贡献等方面入手,分析湖北省玉米发展历程,提出发展对策。
1 湖北省玉米生产现状与特征
1.1 玉米总产增长趋势明显
建国以来,湖北省玉米总产量有了大幅提升,从图1可以看出,1949-2015
年,玉米总产量由36.10万t提高到332.89万t,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由5.83%提高到12.31%。1978年玉米总产量首次突破100万t,1999年玉米总产量首次突破200万t,其后一直维持在高位,尤其是2007年以后,虽有波动,但整体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1.2 玉米种植面积波动较大
从图2可以看出,湖北省玉米种植面积在频繁波动中上升,历史上出现3个低谷,分别是1959、1973和2003年。1949-195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省玉米种植面积逐年稳步上升,至1954年面积陡然下降,期间虽有短暂恢复性增长,到1959年种植面积降至35.20万hm2,为历史次低水平;1960-1973年,湖北省玉米种植面积于1961年达到峰值,约58.21万hm2,而后逐年下降,至1973年面积下降到35.83万hm2,为历史第三低水平;1974-2003年,湖北省玉米种植面积窄幅波动,直至2003年达到历史最低水平,种植面积仅为34.11万hm2;2004年以后,湖北省进入玉米消费快速增长阶段,种植面积逐步扩大,面积由2004年的35.75万hm2增加到2015年的68.79万hm2,增幅达92.42%。 1.3 玉米单产水平稳中趋升
从图3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玉米生产水平稳步提升。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整理推广被常年战乱破坏的传统农业技术,玉米单产处于徘徊与缓慢增长的阶段;20世纪60年代围绕“八字宪法”和全国农业学大寨[6],杂种优势技术、精细栽培管理等传统技术有了明显发展,种植水平进一步提高;20世纪70-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玉米发展成粮食、饲料、经济兼用作物,饲料需求拉动了玉米生产[7],模式化栽培技术促进了玉米生产水平的进一步
提高,1984年单产突破3 000 kg/hm2,1996年单产突破4 000 kg/hm2;2000年以来,受国家产业政策及玉米工业消费量迅速增长和畜牧业恢复性增长的拉动,调动了多项科技创新,玉米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2000年单产达到5 120 kg/hm2,为湖北省历史单产最高水平,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美国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综合分析建国以来湖北省玉米生产情况发现,玉米总产(y,万t)与单产水平(x1,kg/hm2)和种植面积(x2,×103hm2)的拟合关系为:y=-142.739+0.046 x1+0.312 x2,其中,玉米单产提高对总产增加的贡献率为12.8%,种植面积的贡献率占87.2%。湖北省玉米总产的增加主要是靠扩大面积实现的,若可以提高单产水平,将进一步提升玉米产能。 1.4 玉米增产贡献日趋重要
从2004-2015年湖北省粮食生产和玉米生产情况(表1)可以看出,2015年较2004年粮食总产增加603.16万t,玉米总产增加153.76万t,玉米增产对全省粮食总产增加年际平均贡献率达25.49%。2004年全省玉米增产对粮食总产增加贡献率仅为6.49%,通过近10年的发展,2015年全省玉米增产对粮食总产增加贡献率达32.94%,玉米增产在湖北省粮食增产过程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2 湖北省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环境复杂,隐性灾害频发
湖北省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0%。山区海拔落差大,土壤和气候差异明显,农业隐性灾害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