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建立的是(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明
2.“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时间是( ) A.581年 B.589年 C.618年 D.689年
3.隋唐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经过的河段有( ) ①通济渠 ②邗沟 ③江南河 ④永济渠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
4.“中国大运河是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三部分组成。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这表明( ) A.大运河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的大动脉 B.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C.历代封建王朝都很重视发挥大运河的作用 D.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5.“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 A.分封制 B.行省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6.—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期(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7.“自隋以来,平民社会,穷困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穷困子弟“跃登上第”的途径是( ) A.军功大小 B.门第高低 C.地方推举 D.科举考试
8.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隋朝开通大运河 B.统治者的酷虐残暴 C.农民起义的打击 D.北方外民族的入侵
9.(2017·黑龙江大庆)“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文中的“此河”是( ) A.黄河 B.珠江 C.灵渠 D.大运河
10.(2017·山东日照)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大运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B.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 C.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
D.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 11.(2017·广东深圳)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最贴切的是( ) 12.(2017·四川成都)隋唐时期有一大“发明”,它否定按门第选官,为布衣(平民)提供了做宰相、公卿的机会。这一“发明”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二、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7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慧眼识“捷径”】 材料一: 部编版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是古代常用的两种运输方式。请指出哪种方式更有效。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和条件。 【功过论千年】
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胡曾《汴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2)材料二中的两位诗人对这条河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参考答案: 一、
1、A 2、B 3、C 4、B 5、C 6、B 7、D 8、B 9、D 10、C 11、D 12、D
二、(1)用船运输。自古以来,南北交通多有不便;隋统一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需要加强;为了巩固统一的成果,必须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隋朝的富庶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胡曾持否定态度,认为隋炀帝开运河、游江都是隋亡的主要原因。皮日休既肯定开运河的功绩,也指出游江都的弊端,比较全面;他认为开运河造福后代,功大于过。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后自测题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