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有位公民拨(柏拉图)打恐(孔德)吓(赫尔巴特)电话,涂(涂尔干)害社会 2.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观点:个人价值;培养“自然人”。 ※巧记:

有一个人,一路(福禄贝尔)啰(罗杰斯)嗦(卢梭),自然无人陪(裴斯泰洛齐) 3.能力本位论(能力培养) 4.知识本位论(传授) 5.宗教本位论

6.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7.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考点 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考点 4: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1.德育——灵魂与统帅作用 2.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 3.体育——物质基础 4.美育——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专题六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考点 1: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 ◆考点 2: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分类:

(1)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2)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3)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4)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二)调查法——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 分类:

(1)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2)依据调查内容,可以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3)依据调查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将调查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三)历史法

历史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步骤:收集资料、史料的鉴别和史料的分析。 (四)实验法 分类:

(1)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2)根据实验的目的可以分为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3)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五)行动研究法(教师+研究者)

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 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6 / 14

第二章 中学课程 专题七 中学课程

◆考点 1:课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考点 2:课程的分类 分类标准 课程 分科课程 (赫尔巴特、斯宾塞) 综合课程 活动课程 (杜威)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课程特点 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组织方式 实施要求 设计开发主体 呈现方式 学科整合,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 系。又称经验课程,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 组织的课程。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 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学校教师主导开发,家长、学生、社会参与。 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 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基本观点 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 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第一,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 从中发挥协助作用。认为教育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强调课程建设要关注社会焦点问题。◆考点 3:课程理论流派 课程理论 学科中心课程论 活动中心课程论 (经验课程) 社会中心课程论 杜威、克伯屈 布拉梅尔德、金蒂斯、布厄迪 ◆考点 4: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考点 5:课程目标的内涵

广义上的课程目标:即教育意图=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狭义上的课程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考点 6: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考点 7:课程内容

(一)课程计划——指向学校

课程计划的组成:课程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课程标准——指向学科

1.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核心部分)、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 (三)教材——指向教师

7 / 14

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教材的编写:

(1) 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 (2) 螺旋式教科书结构:重复出现

三者关系:课程计划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考点 8: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以目标为中心】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美)

(1)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2)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3)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3.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构成了CIPP评价模式。 4.CES评价模式

◆考点 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基本理念:三维目标观、综合课程观、内容联系观、学习方式观、发展评价观、校本发展观。 2.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第三章 中学教学 专题八 教学

◆考点 1:教学的内涵 1.教学的含义

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地位: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2.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智育不仅可通过教学实现;教学是智育的途径之一。 ◆考点 2:形势教育与实质教育

1.形势教育(17世纪)——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 主张:发展学生的智力;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

2.实质教育(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主张:传授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理论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

◆考点 3: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其他略) ◆考点 4: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其他略) ◆考点 5: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 ◆考点 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考点 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考点 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 (一)备课——教好课的前提

(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四)课外辅导——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质量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考点 9:教学原则 ★

1. 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8 / 14

2.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乡土教材)——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3.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4.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顺序性

5.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阶段性 6.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个别差异性

7.直观性教学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8. 巩固性教学原则 教育思想 著作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原则 “君子之教,喻也。” 《学“学不躐等。” 记》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循序渐进原则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启发性原则 语》 也。”◆考点 10:教学方法 ★

含义: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一)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

1.探究—研讨法——兰本达(美) 2.纲要图式教学法——沙塔洛夫

3.暗示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洛扎诺夫 激发潜力,无意识

4.非指导教学法——罗杰斯

以学生为中心;移情性理解;尊重;真诚 5.发现法——布鲁纳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二)国内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感知为主 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以情感陶冶为主 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考点 11:教学组织形式

1.分类:个别指导、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特朗普制、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

2.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特点:班、课、时。

产生发展: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年京师同文馆(现北京大学) 优越性:提高教学效率;局限性:不利于因材施教 ◆考点 12:教学评价

1.概念: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2.教学评价的种类 根据试试功能的不同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 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根据评价主张 外部评价、内部评价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专题九 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伴随:注意 ◆考点 1:注意

1.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9 / 14

2.注意的分类 种类 目的性 无意注意 无 有意注意 有 意志努力 不需要 需要 有意后注意 有 不需要 3.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注意的范围(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考点 2:感觉 1.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 (2)感觉后象:正后象、负后象 (3)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4)感觉的相互补偿 (5)联觉

◆考点 2:知觉

1.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考点 3:记忆

1.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

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

按保持时间分为:瞬时记忆(1秒以内)、短时记忆(1分钟左右,7±2)、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按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3.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与遗忘、回忆或再认。

(1)识记: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2)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压抑说(弗洛伊德)、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

(3)遗忘的规律由艾宾浩斯提出;

(4)回忆:不在眼前;再认:再度出现 ◆考点 4:思维

1.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3.分类 思维的凭借物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思维的逻辑性 直觉思维、分析思维思维的指向性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思维的创新性程度 4.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数量)、变通性(类型)、独创性(新奇独特)。 ◆考点 5:想象: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理想和空想 ◆考点 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简答题备考) 问题的特征——难易 迁移——正负

思维定势——积极与消极 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

动机的强度——中等强度

产生的条件或者规律 主客观条件目的、间接兴趣、组织和意志 力 直接兴趣、熟练和系统化专题十 学习心理

◆考点 1:学习动机 ★

1.概念: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10 / 14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有位公民拨(柏拉图)打恐(孔德)吓(赫尔巴特)电话,涂(涂尔干)害社会2.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观点:个人价值;培养“自然人”。※巧记:有一个人,一路(福禄贝尔)啰(罗杰斯)嗦(卢梭),自然无人陪(裴斯泰洛齐)3.能力本位论(能力培养)4.知识本位论(传授)5.宗教本位论6.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rrmc5ansj9pugm7qnnb9acj39qpyw00ef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