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与练习题(适合王力版教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五、指出下列句中标“·”的词是什么词?说明它们在句中的语法功能 :(20分)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3. 窃为陛下惜之。

4. 是楚与三国谋出秦兵矣。秦为知之,必不救夜。 5.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6.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7.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8.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10.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六、标出下列五言诗的平仄,并说明是否有不合格律的地方(带“·”的是入声字):(10分)

晚 情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芳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七、标点下面一段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 :(20分)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古代汉语自测试题(4)

一、填空 :(10分)

1. 古书注解主要有三种体例,它们是__、__、__。

2. 按语言形式分类,古代散文可分为__、__、__、__等四类。 3. 句尾语气助词的“也”主要表示__的语气,“矣”主要表示__的语气,“哉”用来表示__的语气。

二、简要解释下列名词 :(12分)

1. 貌: 2. 读为: 3. 平仄: 4. 粘对: 5. 赠序: 6. 箴铭:

三、说明下列被动句在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10分)

1.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2. 吾属今为沛公虏矣。

3.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回。 4.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5.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指出下列句中带“·”词的词性,并说明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 :(18分)

1. 爱共叔段,欲立之。 2. 狼度简子之去远。 3. 王见之,曰:“牛何之?”

4.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5.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6.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7. 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8.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9.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五、下列句中标“·”的是什么词?说明它们在句中的语法功能 :(20分) 1.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 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4.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 君其问诸水滨

6.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7.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8.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9.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10.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六、标明下面这首诗的平仄(带·的字是入声字):(10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七、标点下面一段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 :(20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当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附录:参考答案 下 编

壹、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问答 :

1. 在叙述句中,主语和谓语是被动关系的就是被动句(被动关系即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而是谓语动词行为的目的物,是受事者、被动者)。 2. 根据古代汉语被动句结构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六个类型:

① 没有特定标志的。② 用“于??”作补语的。③ 用“为??”作状语的。④ 在谓语动词前用“见”字的。⑤ 在动词前后同时使用“见”和“于??”表示被动的。⑥ 在动词前用“被”字的。

二、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 : 1、2、4、6.

三、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 1. 为:介词,介绍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2. 为:介词,介绍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3. 为: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表示被动。 4. 为:动词,成为。

5. 为:助动词,表示被动。 6. 为:助动词,表示被动。

7. 为:语气词,同“奚”组成固定格式“奚以??为”,表示反问。 8. 于: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9. 于:介词,介绍行为的对象。 10. 于: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 11. 于: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12. 于: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13. 于: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14. 见:助动词,表示被动,于: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15. 见:助动词,表示被动。 16. 被:动词,遭受。 贰、习惯句式·成分省略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习惯句式并说明意义: 1. 如??何:把??怎么样。 2. 如何:为什么。 3. 何如:怎么样。 4. 奈之何:怎么办。 5. 如之何:怎么能。

6. 何以??为:为什么??呢。 7. 奈何:怎么能。

8. 孰与:比??怎么样。

9. 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 10. 如何:怎么样。

11. 不亦??乎:不也??吗?

12. 孰与:表示选择,哪里比得上。 13. 无乃??乎:恐怕是??吧。 14. 孰与:表示比较,比??怎么样。。 15. 何如:表示比较,比??怎么样。 16. 得无??乎:该不会??吧? 17. 岂??邪:反诘句式,“难道??吗?”

18. 如??何:表示对某人某事怎样处置,相当于“把??怎么样”。

二、请说明下列句子中省略了哪些常见的句子成分: 1. “曰”前省略主语“(肖)何”。“如”后省略宾语“项王”。 2. “用”后省略宾语“信”。“以(为)”之后省略介词宾语“之”(指韩信) 3. 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指韩信逃亡);“闻”后省略宾语“之”(汉王)。 4. 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指粟多而财有余)。 5. 介词“以(为)”后省略宾语“之”(指笑之、誉之)。 6. “令、使”之后均省略兼语“之”(指债主)。 7. “令”后省略兼语“之”(柳宗元)。 8. “为”后省略宾语“之”(柳州百姓)。 9. “使”后省略兼语“之”(农夫)。 10. “以”后省略宾语“之”(大旱的情形)。“且”句省略主语“农”。“无”后省略宾语(粮食)。 11. “因”后省略介词宾语“之”(指子城西北隅)。 12. “视之”主语“晋灵公”承前省略。 13.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之”(指所书的话)。 14. “使”后省略兼语“之”(指巫)。“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之”(指谤者)。“目”后省略动词谓语。 叁、代 词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

1.人称代词只有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两类。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等。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尔”、“若”、“而”、“乃”等,其中“女(汝)”、“尔”、“若”可以用作主语、谓语和宾语,“而”、“乃”一般用作定语,偶尔用作主语,但绝对不能用作宾语。 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和指处所三类。常用于指人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事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奚”(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是“安”、“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古代汉语常用的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之、其、彼、夫”等,一般分为近指、远指和旁指三类。“是、此、斯、兹、之”是近指代词;(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些”等。)“彼、夫”是远指代词;“他、它”是旁指代词。 2.“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莫”字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或”和“莫”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肯定性”与“否定性”的不同。 3.“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它们都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前面或后面,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一般说来,“所”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使之成为名词性结构,表示动作的承受者、被动者;“者”字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后,构成名词结构,表示动作的发出者、主动者,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代词并说明其所属的类别 : 1. 是:指示代词。

2. 其:指示代词。奚:疑问代词。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3. 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4. 者:辅助性代词。彼:指示代词。恶:疑问代词。 5. 何:疑问代词。

6. 夫:之①②,指示代词。 7. 其:指示代词。

8. 其、然:指示代词。 9. 胡:疑问代词。

10. 其:指示代词。

11. 吾、而、汝:人称代词。 12. 者:辅助性代词。 13. 者:辅助性代词。

14. 之:指示代词。何:疑问代词。

15. 夫、是②:指示代词。何:疑问代词。

16. 是①②:指示代词。何①②:疑问代词。者:辅助性代词。 17. 期:指示代词,此。

18. 夫:指示代词,那个。之:指示代词,指獒。 三、解释下列名词在句中的词性、词义: ? 或

1. 无定代词,有的人。 2. 无定代词,有的人。 3. 无定代词,有的东西。

4. 句中语气助词,加强否定语气。 ? 莫

1. 无定代词,没有谁。

2. 无定代词,没有什么??。 3. 无定代词,没有谁。

4. 无定代词,没有什么??。 ? 所

1. 辅助性代词,指追的人。 2. 名词,表示位置。

3. 无定代词,指看见的牛。 ? 所以

都是所字结构。 1. 表原因。 2. 表凭借。 3. 表原因。 4. 表凭借。 ? 之

1.之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知”的宾语。 之②,指示代词,指母亲。

2.之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②,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我”。

3.之①②,助词,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之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知”的宾语。 4.之①,代词,指人牵牛过堂下的情形;之②,动词,到??去。 ? 其

1. 助词,表示委婉的语气。

2. 代词,指“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3. 代词,指“郑”。

4. 助词,表示委婉的语气。 5. 指示代词,那。

四、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其与现代汉语的词性是否相同 : ? 莫

1、2两句中的“莫”都是无定代词,1句中的“莫”指“没有谁”,2句中的“莫”指“没有什么物”。现代汉语的“莫”是否定副词,古今词性不同。 ? 或

1、2句中的“或”都是无定代词,有的人。现代汉语中的“或”是连词,古今词性不同。 ? 是

1、5两句中的“是”是形容词,正确,对(第一句中的“是”是意动用法,认为自己正确);第2、3、4句中的“是”是指示代词,这。现代汉语中的“是”是动词,表示判断。古今词性不同。 肆、副 词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副词,并说明其在句中的意义或作用 :

1. 竟:终于;表时间。

2. 乃:表语气。特:表范围。

3. 直:只;表范围。不:表否定。 4. 窃:表尊敬。 5. 甚:表程度。

6. 聊:相当于“姑且”。相:表对象范围;指单方面。 7. 曾:加强否定语气。 8. 既:已经。

9. 第:副词,仅,只。

二、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的词语、词义是否相同 : 1. 卒:均不同,句中是时间副词,最后。现代汉语是名词,士兵。 2. 但:词性不同。句中是范围副词,只;现代汉语中是转折连词。

3. 颇:词性相同,都是程度副词。意义不同。句中言程度轻,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重。

4. 稍:词性相同,都是副词。意义和作用不同。句中表示时间,渐渐。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稍微。 5. 少:均不同。句中是程度副词,稍。现代汉语中是形容词,指数量不多。

6. 曾:词性相同,都是副词。词义和作用不同。句中加强否定的语气,现代汉语中表示曾经。

三、说明下列各词在句子中的词性、词义或语法作用 : ? 非

1.动词;非难。

2.形容词;不正确,不对。 3. 动词;责怪。 4. 副词;表否定。 ? 乃

1. 人称代词;你。 2. 副词;表确认。 3. 副词;才。 4. 副词;竟然。 5. 副词;仅、只。 ? 且

1. 连词;而且。 2. 连词;还是。 3. 副词;将近。 4. 副词;暂且。 5. 副词;将。 6. 副词;将。

7. 连词;又?又?。

8. 连词;一边?一边?。 ? 曾

1. 副词;曾经。

2. 副词;加强语气。 伍、介词·连词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

1.古代汉语介词的主要特点是 : ?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

? 介词常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使用。 ? 介宾词组既可作状语,又可作补语。

? 介宾词组多表示时间、处所、目的、方式、对象等意义。 2.古代汉语介词同现代汉语介词在用法上有五点不同 :

? 介宾词组在古代汉语中主要作补语及状语,不作定语。在现代汉语中主要作状语及补语,有时作定语。 ?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的位置不固定,既可位于宾语前,也可位于宾语后。在现代汉语中只能位于宾语前。 ? 介词的宾语在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 ?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也可以省略,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

? 翻译时,古代汉语中的一个介词,往往可以用几个或十几个现代汉语的介词对译,但这并不说明古代汉语的介词意义相当丰富,因为介词的意义是受上下文制约的,语译时需灵活掌握。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介词和介词宾语,如介词宾语省略,也请说明 : 1. 介词是“以”;宾语是“何”。 2. 介词是“自”、“于”、“从”;宾语是“舟中”、“水”。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与练习题(适合王力版教材)

五、指出下列句中标“·”的词是什么词?说明它们在句中的语法功能:(20分)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3.窃为陛下惜之。4.是楚与三国谋出秦兵矣。秦为知之,必不救夜。5.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6.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7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rlc9732f95nd0e7mk7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