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榜样教育法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
榜样教育法是一种历久弥新的教育方法,在中外教育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榜样教育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具体的行为参照模式,并且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形成榜样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在了解当代榜样教育法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现状的基础上,析榜样教育法在运用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法。希望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传统教育方法继续保持良好的榜样示范效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榜样;榜样教育法;思想政治教育 汉代教育学家许慎①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指出:“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叶阑②则把二字结合起来并在《教育概论》中指出:“可以理解为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善,手段是模仿。”
榜样教育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认为榜样的作用是对照激励和矫正个体人格,同时也是内省与外学的结果。此外,在德育实践中也总结出重视身教的作用。比如 “环境熏陶”、“内修自省”、“因材施教”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等方法。总而言之,榜样教育是以先进人物的崇高思想、优秀事迹为典型来影响广大中学生,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文化思想相互冲击,中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传统的榜样教育失去了往日的影响。因此,正确运用榜样教育法,对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榜样教育法的理论渊源及特点 (一)榜样教育法的理论渊源
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对当时的整个社会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成 为人们普遍遵守的道德标准。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经典,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依靠道德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行不言之教”向来都是老子倡导的,即教育者要想为人们树立优秀典范,就要先规范自身的行为。他强调身教的重要性,使受教育者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教育者的道德原则,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孔子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③,强调教育者重在以身作则。孟子在此方面持这样的观点:“要行道于社会,首先必须自己行道。所谓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同样也是强调的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们看来,榜样教育的实质是受教育者对照、和矫正自己的过程。通过内省和对外学习,最终塑造了受教育者的崇尚人格。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二)榜样教育法的特点 1、示范性
心理学中有这样一项研究认为人是最善于模仿的动物,大多数人都有模仿行为,榜样便是该行为产生的关键要素。榜样之所以称之为榜样,是因为他们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品质,这些特征构成了榜样教育的示范性特征。当中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挫折,感到困惑的时候,无一例外的想要找寻到一种可以让自己坚持下去的力量,这种正能量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先进榜样。
2、激励性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榜样教育法时,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当大多数中学生对先进榜样的辉煌事迹和高尚的人格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便会在思想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榜样的激励性。而且国内大多数心理学家普遍持如此观点:榜样激励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受教育者的学习行为与先进榜样的行为之间存在必然的差异,这样榜样的行为不仅具有追逐性,而且具有超越性。因此,学习者往往就会拿自己和先进榜样作比较,从中找出彼此的差距成为学习者不断学习改进的动力。
二、榜样教育法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一)明确的导向作用
1、引导中学生树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