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儒家美育观与当代大学生美育实践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儒家美育观与当代大学生美育实践

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也称作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将美学理论实施于日常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之中,体现了美学的目的、任务、功能,是美学、文艺学研究的对象。它同德育、智育、体育相互并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构成教育的统一整体,并有特殊的教育实施,又属于教育的范畴。其目的、任务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的审美理想,培养审美、创造美的能力,推动美和艺术的发展,使人由生物的、物质的人发展为社会的、审美的人,并使社会进入高度文明的和谐社会。[1]P130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美育肯定审美和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全面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心理健康的、思想和行为合乎道德和礼仪规范的合格大学生。在这个意义上,儒家美育思想体系在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孔子是儒家美育思想的倡导者。儒家思想肯定艺术在节制欲望、修身养性、安邦治国中的巨大作用,因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尝试从多方面寻求和探讨美育的方法、内容和规律,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就。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2]P109,旨在探讨育人成长的步骤和层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2]P88,旨在强调礼乐相成的政治与伦理关系;思无邪(《论语为政》)[2]P12,是在说对审美经验的学习和领会过程;《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2]P268,是在说艺术的审美功能,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2]P78,以及中和之美等关于审美人格修养的论述。这些内涵丰富的美育思想,投射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展现出历久弥新的光辉。 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美育实践的丰富内容

大学生审美教育具有十分宽泛的内容。审美教育究竟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最终达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这一目的。对于这个问题儒家美育思想提供了可借鉴的内容。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2]P109,在这里,孔子将《诗》、礼、乐三者并立,认为它们都是一个人在达到仁人君子的修养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1

包咸注:兴,起也,言修身先当学诗。[3]P118诗在古代并非单纯的艺术品,而是兼具了政治性和历史性。在成文流传下来的典籍而并不多见的春秋时期,《诗三百》不但汇集了丰富的自然地理、人文政治知识,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一定数量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伦理知识。基于儒家经世致用的入世思想,孔子认为,君子在自身的人格修养中首先要学诗。通过学诗,才能掌握相关政治、历史、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而礼作为培养君子理想人格中间的一个环节,强调的是其对人的自然情感的约束和净化作用。《荀子修身》中有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4]P21礼通过其约束作用,使人由对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的遵从,逐渐进入自觉习惯的高境界,与内心对理道的喜悦相融。[5]P158乐则是孔子认为的达到个人情操修养和国家治理理想境界的最终决定因素。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雅乐包含着仁的道德要求,以其特殊的审美形式和情感影响着欣赏者的情感欲求,使审美主体在愉悦中被潜移默化,达到仁的境界。 诗、礼、乐三者的统一,也就是儒家所提倡的美育中各项内容的统一。通过这种阶梯式的统一,使人们逐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最终达到身心的修养的最高境界。

借鉴这种阶梯式统一的美育思想,要实现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也须从不同的教育内容入手,防止简单化的、片面的、有失偏颇的审美实践。首先,大学生审美教育应该从强化他们的综合知识水平、规范他们的道德伦理观念开始。知识的积累和道德的规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生们从强调考试成绩的高中阶段进入强调综合素质的大学阶段,其中的巨大反差需要他们用很长的时间去适应。这种身份的转变难免会带来焦虑、迷茫和不只所错的负面情绪。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在这个转变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建立兴趣,同时通过恰当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道德和伦理的约束,防止他们过度松弛,是实现审美教育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用礼的行为规范帮助大学生建立有序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在良好的群体生活秩序中充分发掘自我,实现学习和生活的双重自觉性。最后,鼓励学生参与那些同时具备形式美和内容美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在其中获得高雅的艺术享受,并将这种艺术的美感带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陶冶他们的情操,浸润他们的心灵。

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美育实践的伦理和道德要求

2

大学生审美教育包含知识、伦理道德、藝术等诸多门类,通过这些方面的综合提升,大学生最终可以达到明道、修德、爱仁的理想境界。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2]P88是孔子关于艺术与政治、伦理等关系的认识。道是指社会的发展规律;德是使政治统治得以延续的道德要求;仁是其中最高的道德要求,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达到了道、德和仁的要求,才能真正游于艺。游于艺不是单纯地沉溺于艺术形式,而是一个同道、德、仁相关的概念。这个观点从美育的特点和理想出发,将君子的人格修养看成一个统一的过程,并将以尧舜之治的要求提高到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2]P109所讨论的审美教育内容统一起来,使儒家美育思想更为丰富和完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仅指向思想教育本身,而且包含有政治教育的要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自觉性。有了坚定的政治理想,才能在此基础上明确道德要求,并且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行事、正确行事,达到仁者爱人[6]P185的要求。因此,在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实践中,辅导员要认清一个基本的形势,那就是德育和美育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交相融、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的本质在于美,美的本质在于人;人的哲学就是美的哲学,美的哲学就是人的哲学。[7]P87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很难达到爱人的境界,艺术教育在审美教育中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美与善的辩证:美育实践中的艺术鉴赏标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育观概括为六艺、四教、五美,其中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在儒家看来,美育的范围不仅包含道德方面,也应该包含自然科学知识和艺术方面,甚至还有一些技艺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无一不和君子人格修养中平心正气的道和德联系在一起。但是,艺术本身门类繁多,形式不一,雅俗交混,带给人的影响也不同。对于欣赏者来说,明确艺术美和善的标准,就成了审美教育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论语八佾》中有: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2]P38孔子认为《韶》乐尽善尽美,因为它是歌颂尧舜功德的音乐,内容符合

3

儒家美育观与当代大学生美育实践

儒家美育观与当代大学生美育实践美育(Aestheticeducation),也称作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将美学理论实施于日常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之中,体现了美学的目的、任务、功能,是美学、文艺学研究的对象。它同德育、智育、体育相互并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构成教育的统一整体,并有特殊的教育实施,又属于教育的范畴。其目的、任务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rka971hcz1ujtp7zqyg25ui718xn3018v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