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指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 e. 价值体系个性化
指个体通过自己学习,经由前四个阶段的内化之后,所学得的知识观念已成为自己统一的价值观,并融入性格结构之中。内分为两个水平:概念化心向、性格化。
C. 动作技能目标 (6个层次)
a. 知觉
指学生通过感官,对动作、物体、性质或关系等的意识能力,以及进行心理、躯体和情绪等的预备调节能力。 b. 模仿
指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或重复被显示的动作的能力,但学生的模仿性行为经常是缺乏控制的。 c. 操作
指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的能力,但不是模仿性的观察。 d. 准确
指学生的练习能力或全面完成复杂作业的能力。 e. 连贯
指学生按规定吮吸和协调要求,去调整行为、动作等的能力。 f. 习惯化
指学生自发或自觉地行动的能力。
(3) 个别化教学的基本环节
A. 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不足。
B. 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C. 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 D. 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
(4) 个别化教育的典型程序(3个)
A. 程序教学
指一指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创始者:普莱西 推广者:斯金纳 B.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学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C. 掌握学习
由布卢姆等人提出
基本理念: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2、 理解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情境教学的含义、合作学习的特征
(1)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A. 行为目标
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三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 B. 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心理变化。 组成部分:一般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
(2) 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
综合权衡教学场景、学生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性质、教学媒体的特性等方面的因素,选择
a. 非投影视觉辅助 b. 投影视觉辅助 c. 听觉辅助 d. 视听辅助
(3) 情境教学的含义
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4) 合作学习的特征(5点)
A. 分工合作
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 B. 密切配合
指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 C. 各自尽力
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转而同心协力追求学业成就。 D. 社会互动
合作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作用。 E. 团体历程
指由团队活动以达成预定目标的历程。
3、 运用指导教学法和发现教学法设计教学 (1) 指导教学法
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主要包括:
a. 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b. 呈现新材料
c. 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d. 提供反馈和纠正 e. 提供独立的练习 f. 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2) 发现教学法
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A.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的问题和必须
解决的问题
B. 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C. 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D. 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1、 识记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纪律的定义和类型
(1) 课堂管理
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 课堂纪律
A. 定义: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B. 类型:
a. 教师促成的纪律 b. 集体促成的纪律 c. 任务促成的纪律 d. 自我促成的纪律
2、 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群体动力的要素、课堂气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A. 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式领导、监督式领导 B. 班级规模 C. 班级的性质 D. 对老师的期望
(2) 群体动力的要素
A. 群体凝聚力 B. 群体规范
a. 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b. 形成的阶段
第一阶段:相互影响阶段
第二阶段:出现一种占优势的一件
第三阶段: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从众现象】
C. 课堂气氛 具见下
D. 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a. 人际交往工具: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 b. 类型:吸引与排斥
合作与竞争
(3) 课堂气氛
A. 概念
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B. 影响因素
a. 教师的领导方式 【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 b.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c. 教师的情绪状态
3、 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并说明正确对待问题行为的主要教育对策 (1)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A. 扰乱性问题行为 B. 心理问题行为 C. 品行性问题行为 D. 性格性问题行为
E. 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
(2) 课堂问题行为的教育对策
A. 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适当的惩罚是必须的,但不可采取讽刺挖苦、体罚、剥夺学习权利等惩罚手段 B. 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采用行为矫正以及心理辅导来处理课堂问题行为,具体方法可参见第十一章。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1、 识记教学评价的概念与分类、教学测量与评价及测验的关系、非测验行评价技术的种类
(1) 教学评价
A. 含义
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评价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B. 分类
a.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时机】
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价,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
总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
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
b. 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
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来报告评价结果。
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c. 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教学评价的功能】
配置性评价(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性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作出的评价,多半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d. 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严谨程度】
(2) 教学测量、评价、测验的关系
A. 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
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B. 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
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C. 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则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
断与解释,但这种主观判断和解释必须以客观描述为基础,否则是主观臆想。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否则所得的数据或结果毫无实际价值。 (3) 非测验性评价技术的种类
A. 案卷分析
一种常用的评价策略,其内容主要是按照一定标准收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例如学生的家庭作业或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的模型、绘画等各种作品。 B. 观察
a. 行为检查单 b. 轶事记录 c. 等级评价量表 C. 情感评价
2、 理解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含义与优越性、有效测验的基本特征
(1)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含义
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2)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A. 客观性 B. 计划性 C. 可比性
(3) 有效测验的基本特征
A. 信度
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B. 效度
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C. 区分度
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3、 运用自编测验技术编制成就测验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