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寒邪凝滞或气虚血瘀;其色紫红,脉形怒张,提示热壅血滞,其色淡红或浅蓝色,脉形细小,提示正气虚弱。所以舌下络脉的变化,主要提示瘀血病变的存在,根据其色青紫 、淡紫、紫红,分别确认瘀血属气滞、寒凝 、气虚,还是热壅。 将“瘀络”,舌下络脉异常程度分为0度、Ⅰ度、Ⅱ度、Ⅲ度四个级别。 0度者即舌下两条静脉隐现,主干直径在2.6毫米以下,长度不超过舌系带止点,整条舌下静脉无扭曲、怒张; Ⅰ度者(++)即主干饱满,直径不超过2.6毫米,长度不超过舌系带止点与舌尖1/2,轻度弯曲; Ⅱ度者(+++)即主干饱满,直径增粗超过2.6毫米,长度超过舌系带止点与舌尖3/5,轻度弯曲;Ⅱ度者(+++)证明身体内气血不通。 Ⅲ度者(++++)即主干饱满,曲张明显,直径增粗超过2.6毫米,长度超过舌系带止点与舌尖3/5或将及舌尖,外带有粗枝状分支或鱼子酱刺状。Ⅲ度者(++++)表示体内有早期肿瘤。正常舌下络脉▽ 舌下络脉短而细▽ 舌下络脉粗胀▽ 舌下络脉曲张▽
望舌苔(包括正常苔、薄苔、厚苔、腻苔、腐苔、霉苔、润苔、滑苔、燥苔、糙苔、剥苔、类剥苔、地图舌、镜面舌) 1 、正常苔
· 正常苔的颜色为苔薄色白、颗粒均匀,胖瘦、干润适中,
而舌色呈现淡红、清爽的颜色。 2 、薄苔
· 薄苔 --- 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苔,又称见底苔。见于正常人或表证
· 薄苔属于正常的舌苔,薄而均匀的分布在舌面,中心稍厚。薄苔原本因胃气上蒸而形成 .
· 有病时,舌苔薄表示病初起,病邪在表,病较轻浅。3 、厚苔
· 透过舌苔见不到舌体的苔,又称不见底苔。见于里证 · 厚苔多表示病邪较盛,由表入里 · 或肠胃功能障碍,而有消化不良
· 或内有痰湿,随着病情进展舌苔会逐渐加厚。 4 、腻苔
· 腻是舌中心及根部较厚,舌的边尖部稍薄,舌面罩着一层粘液成油腻状,舌质大多被其遮盖而不看 见。
· 腻苔多因水湿不化而成,常见于湿浊、痰饮、食积、湿温等 5 、腐苔
· 腐苔苔厚而颗粒粗大疏松,形状如同豆腐渣堆积舌面,容易刮落。
· 多为邪热蒸腾胃中腐浊上升而成
· 腐苔为食积肠胃、痰浊内蕴及主胃气衰败,湿浊上泛 6 、霉苔
· 气阴两虚,湿热秽浊之邪泛滥 7 、润苔
· 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 见于正常舌苔
· 或疾病过程中津液未伤 8 、滑苔
· 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而滑。 · 主寒 · 主湿 9 、燥苔
· 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 · 津液耗损
· 湿浊内阻,津液不能上承。 10 、糙苔 · 苔质粗糙。
· 干结粗糙 -- 热盛伤津之重症 · 粗糙而不干 -- 秽浊之邪盘踞中焦 11 、剥苔
· 指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 · 剥脱的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 剥脱部位有时与舌面脏腑分部有关。 · 舌红苔剥 -- 阴虚
· 舌淡苔剥 -- 血虚或气血两虚
· 先天性剥苔常见于舌面中央人字沟之前,呈菱形 12 、类剥苔
· 是指舌苔剥落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质颗粒或乳头可见
13 、花剥苔
· 花剥苔,苔腻滑 -- 正气已虚,湿浊未化 14 、地图舌
· 指舌苔大片剥落,边缘突起,界限清楚,剥落部位时时移动者 · 主胃气亏乏 · 胃阴枯涸 · 或气血两虚 15 、镜面舌
· 即舌面无苔,像镜子一样光滑 · 舌色红 -- 胃阴干涸
· 多见于阴液严重损伤的病症。 · 若舌光而色红绛,为热盛伤阴。 · 舌光而色淡,为气阴两伤。
· 若舌光而形色枯萎者,为元气耗伤的危重病症。
二 ) 苔色(包括白苔、黄苔、灰黑苔) 1 、白苔 · 舌苔薄白而润 -- 正常舌象;表证初起;里证轻证;阳虚内寒。
· 舌苔薄白而干 -- 风热表证。
· 舌苔薄白而滑 -- 外感寒湿,或水湿内停。 · 舌苔白厚腻 -- 湿浊、痰饮、食积内停。 · 舌苔白厚腻而干 -- 湿浊中阻,津不上承。
· 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 -- 温病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 · 苔白而燥裂,扪之粗糙 -- 燥热伤津。 2 、黄苔
· 薄黄苔 -- 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入里。
· 黄白相兼苔 -- 表证处于化热入里、表里相兼阶段。 · 黄腻苔 -- 湿热蕴结、痰饮化热,或食积热腐。 · 黄糙苔、黄瓣苔、焦黄苔 -- 均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
· 黄滑苔 -- 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阳虚之体感受湿热之邪。 3 、灰黑苔
· 灰苔与黑苔同类,灰苔即浅黑苔。 · 意义 -- 主里热或里寒的重证。
· 苔质的润燥是判断灰黑苔寒热属性的关键
· 灰黑苔,舌面湿润,舌质淡白胖嫩, -- 阳虚寒湿、痰饮
内停。
· 黄腻灰黑苔 -- 湿热内蕴,日久不化。 · 苔焦黑干燥,舌质干裂起刺 -- 热极津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