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哈大齐地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变
张守忠,牛晓婷
【摘 要】基于2003~2016年的县区人均GDP数据,利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锡尔指数及ESDA,研究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哈大齐地区的县区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县区间人均GDP过分悬殊的局面明显改善,区域发展逐渐趋向均衡;2)区域趋向均衡主要来源于组内差异的不断下降,而非区间差异。区域总差异的关键在于组间差异,且比重大幅提高,空间结构由2003年体现为3个规模不等的?°核心-边缘?±结构演变为2016年的中东部与西部之间对比明显的二元格局;3)县区人均GDP全局Moran’s I指数由-0.041转为0.274,分布类型由随机分布转变为集聚分布,HH类型县区扩展显著;4)局部空间自相关明显增强,且以正相关为主,西北部农业区的LL县区集聚明显。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24(000)009【总页数】6
【关键词】经济空间结构;人均GDP;演变;哈大齐地区基金项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软课题(MTRKT2015014)
经济空间结构是在长期经济发展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也是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1]哈大齐地区地处松嫩平原腹地,石油、土地等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重点建设区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正式提出,黑龙江省结合本省实际,提出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推动了哈大齐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该区域已成为黑龙江省综合实力最强、工业化水平最高、经济辐射力最大的区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黑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2016年,哈大齐地区(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三市所辖区域以及肇东、安达)总人口1918.99万人,占全省的50.51%;实现GDP10708.15亿元,占69.57%;人均GDP达到55801元,较全省平均水平高37.95%。
但受区位、发展基础、政策等影响,加之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国家石油价格波动,内外因素错综交织,发展不同步现象日渐突出,经济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对其研究,找出2003年以来的经济空间结构变化规律,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一、研究区范围、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地域单元的尺度对研究结果有重要影响,结合研究区范围,选择县级行政单元作为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由于3个中心城市所辖建制区的经济统计口径存在明显的时间与空间上的不一致,加之
2003年以来哈尔滨市行政区划变动较大,造成多数建制区的数据难以准确获得,故将3个中心城市所辖建制区分别合并,作为中心县(其中哈尔滨不含阿城、呼兰、双城三区),故有3个中心县,27个普通县,共30个县域。结合哈大齐地区的发展状况及行政区划,将哈大齐地区划分为东部(哈尔滨、阿城、呼兰、双城、五常、尚志、宾县、巴彦、木兰、通河、方正、延寿、依兰、肇东)、中部(大庆、肇州、肇源、林甸、杜尔伯特、安达)、西部(齐齐哈尔、讷河、龙江、富裕、依安、克山、克东、甘南、拜泉、泰来)3个次级区域。
反映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的指标很多,如GDP、人均GDP、经济增长率、非农产业比重等,本文选择人均GDP,主要基于两点:(1)人均GDP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综合性强,最有代表性;(2)经济空间结构实际上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而人均GDP最能体现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阶段不同,适合的空间发展模式不同,其要素流动、区际联系、城乡联系、城镇结构、空间差异自然也不同。
各县区的GDP数据来源于黑龙江省和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的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人口数据来自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人均GDP由GDP与人口数据计算得到。由于按可比价还是按当年价格计算对地区差距的比较影响不大,[2-3]且县域尺度的可比价格的人均GDP数据很难准确获取,加之因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哈尔滨市的统计范围变化,本文的人均GDP数据均为当年价格。
二、研究方法
(一)变异系数
标准差(σ)和变异系数(Cv)是常用的描述数据样本离散程度的指标,前者主要用来表征绝对差异,但受样本平均值影响明显,后者多被用来比较均值不同的多个样本序列的离散程度,不受样本平均值与标准差大小的限制,[4]能体现相对差异。该系数越大,数列的离散程度越大。由于不同年份哈大齐地区的县区人均GDP平均值差异明显,故用变异系数(公式1)。公式1(二)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是20世纪初由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基尼(Gini)提出来的,可反映空间要素分布的均衡程度。[5] G介于0~1之间,G值越大,要素分布的不平衡程度越高或者越不均衡。基尼系数计算方法参照黄涛等人成果,[6]见公式2。式中,Qi为按县区人均GDP由小到大排列后累积至第i县的GDP比重;wi为i县GDP比重,pi为i县人口比重。公式2(三)锡尔指数
锡尔指数(T)是从信息量与熵的概念出发考察不平等性和差异性,[7]多被用来考察要素的区域不均衡状况,T值越大,表明县区人均GDP分布的差异越大。由于T可以划分成组内差异(TWR,表征区内
的不平等程度)和组间差异(TBR,表征区间的不平等程度),[4,8]能够较好的刻画区域格局的演变轨迹及原因,在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中最为常用。[9]设PE、PM、PW分别是东部、中部、西部3个区域人均GDP占哈大齐地区的份额,Pi是第i县区人均GDP占哈大齐地区的份额,TE、TM、TW为3个区域的锡尔指数,nE、nM、nW分别为东部、中部、西部的县区数,n为哈大齐地区的县区总数。参照文余源的成果,[10]则有:TWR=PETE+PMTM+PWTW公式3
(四)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传统数理统计分析只注重数值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其空间关系,[11]不能全面揭示哈大齐地区县区的空间关联过程与格局,为此引入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ESDA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反映某区域单元上的某种地理现象或某一属性值与邻近区域单元上同一现象或属性值的相关程度,[12]常用全局Moran’s I指数(公式4)和Moran散点图。式中,xi表示第i县区的人均为xi平均值,wij是空间权重矩阵W(n×n)的元素,表示空间单元之间的拓扑关系,S0是空间权重矩阵W的所有元素之和,n为县区数。I值越接近于1,表明要素分布越趋向于集聚,即区域趋向于二元结构;越接近于-1,表明要素分布趋向分散。Moran散点图可用来探索空间关联的全局模式,识别空间异常和局部的不稳定性。[13]散点图存在HH(高高,自身属性值高,周边属性值也高)、LL(低低,自身属性值低,周边属性值也低)、LH(低高,自身属性值低,周边值也高)、HL(高低,自身属性值高,周边属性值低)四种状况。公式4
全局I指数不能反映该现象或属性值在局部空间的集聚状况,散点图不能判断各地区的局部相关类型及集聚区是否在统计意义上显著,[14]易掩盖反常的局部状况或小范围的局部不稳定性,需要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LISA显著性地图可以衡量观测样点属性和其周边样点属性相近或差异程度。[15]本文利用GeoDa软件,采用邻接标准构建空间权重矩阵,进行ESDA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空间差异明显缩小,区域发展渐趋均衡
2003年,哈大齐地区人均GDP差异大。从局部看,大庆人均GDP最高,为91778元,是第二位的哈尔滨的3.5倍,更是最低的龙江县的35.23倍,有12个县区的人均GDP不足5000,人均GDP最高的10个县区加权平均值(下同)是最低10个县区加权平均值的7.27倍。从整体看,30个县区人均GDP的Cv、G、T三个指标分别为1.62、0.5239、0.1517(表1、表2),且均为研究期间的最大值,说明该年哈大齐地区的县区间人均GDP的差异最大,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程度最大。该年,大庆、哈尔滨的人均GDP显著高于所有其它县区,齐齐哈尔也明显高于周边县区,区域呈现出三个分别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为核心,周边县区为外围的“核心—边缘”结构。
期间,人均GDP较高的大庆、哈尔滨、齐齐哈尔及阿城、尚志、肇东、呼兰等县区经济发展较慢,而人均GDP较低的肇州、肇源、依兰、延寿、甘南、林甸、龙江等县区经济发展迅速,带来区域差异的减小。到2016年,Cv、G、T数值均达到最小,分别为0.69、0.3467、0.0644,较2003年分别下降57.41%、33.82%、57.55%。虽然该年大庆市人均GDP仍然最高,但仅为哈尔滨的1.71倍,是最低的克山县的10.2倍,人均GDP最高的10个县区平均值与最低10个县区的比值也下降到3.96倍,表明2003年以来哈大齐地区县区间人均GDP过分悬殊的局面有明显改善,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发展渐趋均衡。
为进一步反映区内的空间进程,按照人均GDP由高到低,利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县区划分为发达县、次发达县、中等发达县、欠发达县、落后县5个等级(图1)。以2003年各县区的等级为准,2016年上述5个等级县区的人均GDP分别是2003年的1.69、3.45、4.46、5.78、6.37倍。正是不同等级县区的增速差异,带来各等级县区数量的变化,期间共有12个县区的等级变化,有9个提高,3个下降,主要表现为欠发达县的减少与中等发达县、次发达县的增加:欠发达县由10个减少至7个,中等发达县、次发达县则分别由7个、1个增加到9个、3个。从空间分布看,等级提高的县区全部来自东部和中部,仅有尚志等级下降,西部县区的等级不仅没有提高,讷河、富裕的等级反而下降。虽然该年大庆、哈尔滨的人均GDP仍然高于其它县区,但部分周边县区发展迅速,特别是双城、安达人均GDP大幅提高,且明显高出其它县区,使原东部、中部的核心区分别由哈尔滨扩展至双城,大庆扩展至安达,而齐齐哈尔在西部的核心地位依然稳固。(二)区域趋向均衡主要源自组内差异,中部差异主导组内差异
受近年国际油价下跌影响,中部经济增长缓慢,其人均GDP年均增长6.98%,明显低于哈大齐地区增速(10.25%),而东部、西部的人均GDP增速基本一致,中部的人均GDP与东部、西部的比值分别由2003年的2.62倍、6.61倍下降至2016年的1.48倍、3.74倍,由此带来组间差异TBR由0.0761减小至0.0483,减小了0.0278。组内差异TWR同样下降,由0.0756下降到0.016,减小了0.0595,是组间差异的2.15倍,说明总差异减小、区域趋向均衡主要源自组内差异,而非组间差异的减小,故组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由50.17%上升至75.1%,是总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且作用明显增强。组内差异中,中部的内部差异下降最大,由0.0614下降至0.0085,期间肇州、肇源、安达、杜尔伯特、林甸的人均GDP增速分别居第1、3、4、6、9位,大庆则因油价下跌其GDP由2013年的3619亿下降至2016年的2101亿,人均GDP增速居第30位,增速差异带来其内部差异的减小,但始终是组内差异的最大贡献者,二者的相关系数达0.996。东部与西部的内部差异降幅小于中部,贡献率在波动中均有小幅提升,但绝大部分年份的贡献仍然小于10%,其中西部的多年平均贡献率仅为0.93%,其人均GDP平均值也一直最低,表明西部仍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三)“总体分异,局部相似”的集聚特征明显
2003年,哈大齐地区的县区人均GDP全局I值为-0.041(表1),为负空间自相关,即人均GDP高的县区其周边县区的人均GDP相对较低,而人均GDP低的县区倾向于和相对较高的县区相邻,但
Z=0.436 散点图显示,2003年,HH县区集中分布在以哈尔滨为核心东部地区,中部则以LH县区为主,齐齐哈尔周边则呈现为LL集聚。在哈尔滨、大庆的带动下,经过13年的发展,肇州、杜尔伯特、安达、宾县、五常5个县区的非农经济快速发展,人均GDP显著提高,县区类型由LH县区转变为HH县区(图3),大庆则因周边县区的快速发展而由HL县区转为HH县区,HH县区数由5个增加至11个,分布区域也由原分布区向东西两侧扩展,在中东部形成HH的集聚区,即2003年分别在哈尔滨、大庆周边形成的“核心-边缘”结构连为一体,区域发展趋向于均衡,共同组成哈大齐地区的扩散效应区。LL县区减少3个,且减少的3个县区均位于东部:巴彦、延寿因宾县快速提高而转变为LH,依兰则因自身快速发展而转变为HL,原东北部的LL县区范围显著减小。齐齐哈尔始终为HL,其自身实力不强,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对周边县区产生集聚效应,成为西部的极化效应区,周边的9个传统农业县的经济发展整体较慢,仅有3个县区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但有4个县区的第一产业比重提高了8个百分点以上,有7个县区的第三产业比重下降,说明经过多年发展,这些县区未能摆脱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仍然为LL县区。 空间负相关(LH、HL)县区的演化以LH、HL向HH转化为主,县区分布由2003年以大庆周边与东南部集聚分布演化为2016年的零散分布。空间负相关县区数减少至7个,正相关县区数由20个增加到23个,比重提高至76.67%,表明经过13年的发展,哈大齐地区的,区域空间格局已由初期的3个不同规模的“核心—边缘”结构演变为末期中东部与西部之间的二元格局,中部与东部地区趋向于均衡化,西部的“核心—边缘”结构依然明显,空间依赖不断增强。(五)局部空间正关联明显增强 虽然2003年哈大齐地区人均GDP全局呈现为随机分布,但在局部区域仍然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在0.05显著性检验水平下,2003年县区人均GDP呈现出一定的局部空间集聚性,但仅有6个县区通过显著性检验(图4)。讷河、克山、拜泉的人均GDP分别居第19、21、24位,而相邻的克东、依安、富裕的人均GDP同样居后列,形成显著的LL集聚区。空间异质性主要体现为LH,肇州、肇源的人均GDP低,而大庆则高居首位,肇东、安达、双城也位居前列,使肇州、肇源与周边呈现为显著的空间负关联。 2016年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县区达到11个,且空间正关联占绝对优势,负关联县区仅2个。西部县区原有经济基础差,农业比重高,加之齐齐哈尔的带动作用不强,经济发展较慢,致使本区依然是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