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陈琳1,姜佩珠2,田长学1,董予东1
【摘 要】[摘要] 目的 总结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经验。 方法 拟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65例,急诊手术38例,二期手术27例,其中单纯皮瓣57例,带部分股外侧肌皮瓣7例,因血管变异1例改游离股前内侧皮瓣。 结果 根据顾玉东[1]等分型, 本组股前外侧皮瓣动脉支Ⅰ型4例(6.2%), Ⅱ型51例(78.5%),Ⅲ型8例(12.3%), 高位皮支1例(1.5%),有1例因为血管变异改为股前内侧皮瓣。同侧移植51块,对侧移植13块,皮瓣面积(6 cm×11 cm)~(15 cm×32 cm),平均10.27 cm×19.82 cm。64例术后平均随访12(6~24)个月,皮瓣全部存活。感觉恢复达S3级者7例,达S2级者48例,达S1级或稍差者9例。无皮神经的皮瓣恢复了保护性感觉,基本上达S1级。按皮瓣功能7项检查指标进行评定,优14例,良38例,可7例,差5例,优良率为81.2%。 结论 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比较理想的皮瓣。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年(卷),期】2009(013)004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 外科皮瓣; 四肢; 创伤和损伤 ·临床论著·
四肢严重损伤多为高能量损伤,常伴有局部软组织挫伤坏死,肌腱、血管、神经及骨骼的损伤或缺损。创伤面积较大,局部血运较差,如果不能及时覆盖创面,很容易造成严重的感染或截肢。我院1998年4月~2008年4月采用股
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的大面积缺损65例,除1例因血管变异改行股前内侧皮瓣手术外,其余64例皮瓣全部存活,临床疗效比较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5例,男43例,女22例,平均年龄41.2(18~65)岁。手背部缺损21例,手掌部分缺损2例,手掌或手背连同前臂缺损3例,单纯前臂缺损1例,前臂及上臂掌侧一并缺损1例;小腿下段、踝部缺损4例,踝前足背缺损13例,足背和足前端缺损11例,足背和足内侧或足外侧缺损6例,踝部足跟部缺损3例。缺损面积(5 cm×9 cm)~(14 cm×29 cm),平均9.21 cm×18.04 cm。从受伤到急诊手术时间1.4(0.5~6.7)h。急诊一期手术修复38例,二期手术27例。 1.2 手术方法 1.2.1 清创
患者平卧位,在连续硬膜外麻醉。彻底清创,先固定骨折或行关节融合,修复肌腱,吻合断裂的血管神经,建立远端血运。 1.2.2 皮瓣设计
根据创面大小设计股前外侧皮瓣。以连接髂前上嵴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为轴线,该连线的中点为第一肌皮动脉的浅出点,以该点为标志设计皮瓣,该点以上为皮瓣的1/3、下为皮瓣2/3,内为皮瓣的1/3、外为皮瓣2/3。该点与腹股沟中点的连线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体表投影,即解剖游离血管蒂的切口。皮瓣放大2 cm,皮瓣面积(6 cm×11 cm)~(15 cm×32 cm),平均10.27 cm×19.82 cm,血管蒂长平均10.1(6~13)cm。
1.2.3 手术方法
先切开皮瓣外侧,皮瓣边缘皮肤与深筋膜缝几针,以防皮肤与深筋膜分离,影响皮瓣血运。于阔筋膜张肌下分离,至皮瓣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第一肌皮支穿出点,在光透下(于掀起的皮瓣下向上看手术灯光)见有动脉穿支进入皮瓣。该穿支为第一肌皮动脉穿支, 在多数肌皮动脉穿支中是最粗大的, 约0.5~1.0 mm[1]。因本组切取皮瓣面积较大,可有2支以上皮支进入皮瓣,或有高位皮支进入皮瓣[2,3],先从远端往近端逆行游离血管;再切开血管蒂部皮肤、深筋膜,暴露旋股外侧动脉,看血管蒂部是起于降支还是横支,于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游离,与远端会师。但要注意,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至股外侧皮动脉分为肌皮动脉穿支和肌间隙皮支,后者血管较细,游离时应注意保护,可以携带部分股外侧肌,以保证血管不受损伤,又可填充创面缺损。游离血管时勿损伤伴行静脉,以免影响皮瓣回流。最后切开皮瓣内侧,分离游离皮瓣,至仅有血管蒂相连,见皮瓣血运好,皮瓣边缘渗血活跃,于降支的根部结扎切断,取下皮瓣。切取皮瓣时,股外侧皮神经一起取下。移植皮瓣覆盖创面,缝合皮瓣与创面边缘。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与上肢动脉或下肢动脉吻合,皮瓣的伴行静脉与浅静脉或动脉的伴行静脉吻合,皮神经与桡神经浅支或腓浅或腓深神经相吻合或与损伤的神经相吻合。尤其是足底缺损,皮瓣的神经一定要吻合,以建立足底感觉,恢复行走功能。4例掌骨缺损和3例跖骨缺损者,先以克氏针固定支撑,二期取髂骨修复。大腿供区,创面宽度小于7 cm的可以直接缝合,大于7 cm者游离植全厚皮片。 1.3 疗效评价
根据王澍寰[4]对皮片移植功能提示7项检查指标, 制定皮瓣晚期评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