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②主观条件是改革者及其改革措施的特点。改革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总是由统治者发动的。改革者有远见、有能力、有气魄,改革措施力度大、周期长、落实好、广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深入社会矛盾的本质层次,则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就比较大;改革者短视、平庸、狭隘,改革措施力度小、周期短、落实差、局限于社会某一领域、停留于表层矛盾的缓解,则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就比较小。 (3)改革是当代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其深刻程度和巨大作用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场改革所无法比拟的,所以被中国改革事业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称为当代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当代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主要是强调,虽然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作为旧中国被压迫者的中国人民彻底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而社会主义改革是作为新中国主人的中国人民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但是二者也有更多的相同之处:
①二者的指导思想相同,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今天的中国改革和当年的中国革命一样,都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要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唯物史观指导下,在深刻把握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的伟大实践,而与中国历史上那些剥削阶级统治者出于阶级生存本能的尝试和探索决然不同。
②二者的领导力量相同,都是中国共产党。今天的中国改革和当年的中国革命一样,都是在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自觉行为,而与中国历史上那些剥削阶级统治者中少数既得利益集团主导的自发行为决然不同。
③二者的群众基础相同,都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今天的中国改革和当年的中国革命一样,都得到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真诚拥护和广泛参与,而与中国历史上那些剥削阶级统治者局限于少数统治阶级内部既得利益的调整决然不同。
④二者的根本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今天的中国改革和当年的中国革命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打破对生产力的束缚,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推动社会发展,造福中国人民,而与中国历史上那些剥削阶级统治者出于维护本阶级私利的利己行为决然不同。⑤二者的深刻程度相同,都给中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今天的中国改革和当年的中国革命一样,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面貌,还解决了大量深层次的、根本性的问题,为今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而与中国历史上那些剥削阶级统治者的修修补补决然不同。
邓小平在与中国革命的比较中认识中国的改革,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作为中国改革事业主力军的中国人民才愿意在与中国革命的比较中来评价中国的改革,说“毛泽东领导我们翻身,邓小平领导我们致富”。三、科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的本质和社会功能 (1)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基础上通过理论思维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本
质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
技术是对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能力的总称,本质上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 (2)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就,其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工具,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本身天然地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社会功能。所以马克思曾称其为“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包括科学与技术两个部分。技术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工艺和能力的总称,本质上是作为生产力的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技术作为物质化的力量,本身就是生产力的直接组成部分,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过程。科学是人们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本质上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作为知识形态的力量,科学技术还不能直接实现对自然的改造,必须加入生产过程,物化到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虽不是生产力的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但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中,就会引起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发生重大的变化,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迅速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主要是通过如下途径:①通过教育和学习,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的经验和技能,使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提高。②通过技术发明和创造,科学技术可以物化为劳动资料,使劳动效率得到提高。③通过开发和创造,科学技术可以拓展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并创造出新的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的数量、质量和利用率得到提高。④科学技术应用于管理过程,可以优化生产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生产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得到提高。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表示为: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水平上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古代社会,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还未产生,当然也就谈不上它是不是生产力。但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不仅是一般的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在古代,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人们的体力劳动;在近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主要因素仍然是靠资金、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而当代,科学技术因素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比重中,在有些地区和部门甚至高达60%~90%。从而,科学技术因素成为与古代和近代生产力相区别的基本特征之一。②科学技术已全面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无论是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劳动工具的变革和创新、劳动对象的开拓,还是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配置,生产活动最优化的组织管理,都是通过科学技术的作用来实现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已经一体化,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③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的首
要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①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原理,要求我们切实认识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到战略性地位,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③现代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国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用于生产实践。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求我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和知识经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早日实现。
四、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理解人民群众这一范畴要注意:①从量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任何时候都是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反动派永远是社会成员中的极少数:从质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总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先进社会力量,反动派永远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力量。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其中既有劳动阶级,也有非劳动阶级,既有被剥削阶级,也有剥削阶级,但劳动群众在任何时候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和创造者,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任何时候,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劳动者都是人民群众的主要成分。他们不仅创造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资料,而且积累生产经验、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开发劳动对象,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也推动了生产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人民群众通过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等可以直接参与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另一方面,人民群众通过为创造精神财富的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们提供物质条件和经验材料等可以间接地参与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③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同一社会形态内的社会量变时期,人民群众通过创造社会财富和参与社会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在不同社会形态更迭的社会质变时期,人民群众则是打碎旧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实现社会革命变革的主力军。
当然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也要受到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包括社会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我们不能超越这些社会历史条件去拔高或贬低人民群众及其历史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又称群众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是根本对立的。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原理的意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基本原理之一,具有重要的
历史和现实意义。 ①从历史来看,它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关于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负责、向人民群众学习等一系列的群众观点,以及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与组织路线,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它是指引我们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是永远不可丢掉的宝贵财富。
②从现实来看,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方针、政策的科学依据。 2.历史人物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1)历史上的个人
历史上的个人指具体参与历史活动的人类个体,包括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一定作用的每一个人。普通个人及其活动的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及其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特殊个人。既有对历史进步起过重要推动作用的历史人物,也有对历史进步起过重要阻碍作用的历史人物。 (2)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前提下,也承认个人,特别是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
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实际上是所有个人的历史作用彼此影响、干扰、抵消、叠加后形成的历史合力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个人都有自己在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往往远大于普通个人的作用,他们可以在不改变历史发展大方向、总趋势的前提下,加速或延缓历史的某一进程,甚至决定个别历史事件,从而在历史面貌上留下个人的印记。
历史人物之所以能够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往往因为他们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和倡导者,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和领导者,是历史进程的引导者和影响者。但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无论多大,也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大方向、总趋势,不能取代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历史人物无论占据多么有利的机遇和条件,若与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群众的意志相违背,也将沦为历史的小丑而一事无成。历史人物越是将自己融入历史的潮流,越是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其历史作用就越大。 (3)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历史上的每一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就是无产阶级的杰出人物,是无产阶级政党内“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
无产阶级领袖的重要作用表现在:①他们在创立、捍卫和发展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我们留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②他们在组织和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立下了不朽功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科学变为现实。 历史证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所取得的每一个伟大胜利,都是和无产阶级领袖的杰出贡献分不开的,他们因此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我们既要热爱无产阶级领袖,维护他们的权威,又不要神化领袖,搞个人崇拜。 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无产阶级政党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出发,在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所谓群众观点,即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
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所谓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根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告诉我们,什么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作为执政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五、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社会形态及其演化 (1)社会与社会形态
社会与社会形态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社会是一个抽象的一般的概念,标志着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自然存在的区别。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以划分和描述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概念,是社会及其发展的具体存在形式,标志着一定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特征。
社会形态虽然比社会要具体,但它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也具有概括性。从历史上看,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存在过许多不同的共同体,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但不能把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的各具特色的国家或民族,都视为一个彼此独立的社会形态。例如,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虽然各有其特点,但并不是各不相同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它们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都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社会形态这一概念就是对这些不同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性的概括,概括它们之间具有共同性质的基础性的东西,从而探讨它们共同的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的演化
①社会形态演化的客观必然性。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同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要求生产关系发生改变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随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发生变更,全部庞大的社会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从而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统一的社会形态,代替了原来性质的社会形态。这种更替是必然的客观的。
②社会形态的演化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其一,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总的量变过程。在一定社会形态自身发展的量变过程中也包含有部分质变,它使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如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等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阶级。其二,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是社会形态的质变或飞跃。当社会形态的量变积累到超过社会形态本身的度,就引起社会形态的质变;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次总的解决。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又产生新的量变,如此量变、质变、新的量变不断演化,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和更替。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已经形成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等五种社会形态。
2016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