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民间文学第三章相关笔记(DOC)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三章 民间文学的功能

第一节、民间生活的独特伴侣 一、直接作用 1、劳动生产方面

(1)协调动作,减轻疲劳,提高劳动效率

产生原因: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为了战胜各种自然灾害,求得生存,人们就必须以部落、氏族为单位群居,进行集体劳动。在劳动有节奏进行的时候,就会发出相应的劳动呼声,这是原始歌声的萌芽。氏族:有血缘关系 部落:有多个氏族构成

古人云:“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yé hǔ)’,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是古代抬木头的号子。而举重劝力精辟的概括了劳动号子的特殊方式。

解放前,四川农村薅秧歌 湖北《打夯号子》 歌唱方式上:一领众合、众领众合 (2)、再现劳动生活、传授劳动知识和经验,鼓舞劳动热情

产生原因:原始社会是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公有制社会。人和大自然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人们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因此,生产劳动成了原市文艺最主要的内容。

主要体现在原始诗歌、原始神话、原始舞蹈中

目前我国记录下来的最早的诗歌——《弹(dan)歌》,相传产生于黄帝时期。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 肉 字)。”仅四句八字,却再现了原始人用弹弓设计禽兽的全过程。狩猎是蒙昧时期战胜自然的重要手段。弓箭这一远距离射击武器的发明和运用对提高原始生产力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既扩大了狩猎范围又减少了天然敌人。

在各民族神话的记载:汉族《后羿射日》、苗族《杨亚射日月》、壮族《特康射日》、彝族《吉支呷趷射日月》

在原始舞蹈中也有体现:主要通过模拟动物的动作、习性,追忆、再现狩猎或采集的劳动生活。如解放前鄂伦春人中流行的黑熊搏斗舞、树鸡舞和红普嫩舞,便是远古遗留下来的舞蹈。 前两者是模拟熊和树鸡的各种动作,表示捕获它们的愉悦,同时也是为下一次狩猎作联系:后者则是采集红果的姿势的反复表演 2、阶级斗争中

(1)、劳动者对阶级压迫的不满和控诉 《白毛女》故事、周扒皮 (2)、宣传鼓动农民起义的歌谣

《隋大业长白山谣》 长白山前知世郎。 纯着红罗绵背裆。 长槊侵天半。 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 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 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 斩头何所伤。 3、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娱乐作用

(1)、土族著名民间歌谣《布柔哟》,布柔在土族语中是牛犊的意思。歌词叙 述一头母牛带它出生不久的小牛犊出外吃草,小牛不听劝阻,硬逼母牛上山,不幸遭到恶狼袭击。母牛为救小牛同狼拼死搏斗,被狼吃掉。小牛望着母牛残体遗留的白骨、鲜血、黑皮,哀痛不已。小牛唱:阿妈哟,阿妈哟,阿妈哟——白的白的是什么?红的红的是什么?黑的黑的是什么? 布柔哟,布柔哟,布柔哟——白的白的是阿妈的骨,红的红的是阿妈的血,黑的黑的是阿妈的毛。

《狼来了》、《金斧头银斧头》、《小马过河》等等 (2)记载历史

苗族古歌记载苗族史诗 蝴蝶、枫叶 4、生活矛盾方面

(1)、一些少数民族中,常利用民歌形式或史诗中的道理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如傈僳族在旧社会常发生仇杀纠纷,解决这种纠纷的方法是:经过中间人初步调解后,仇杀的双方约定在一间屋子里唱述事情的经过,调解人也通过唱调子讲道理。各自在唱歌中,渐渐克制仇恨情绪,使问题 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

(2)、广西瑶族的”石牌话“,是利用民间文学解决纠纷的典型案例。它是古代一种特殊的政治组织形式——”石牌制度“的产物。主要内容是根据石牌头人群众制定的”约法“条文,用诗的语言来向群众讲述的话,和在解决民间纠纷时的说理词。石牌头人在处理纠纷时,有叙说,也有高声吟唱,比喻生动贴切,群众也很信服。苗族的理词,侗族的款也有类似作用。

5、婚姻恋爱方面

1、奴隶社会前期,汉族婚恋比较自由,男女之间可以自由交往,一同游玩,互赠纪念品。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但到了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盛行,结婚必须遵从父母之言,媒妁之命,造成了许多婚姻悲剧。因而各地哭嫁歌、婚礼歌等非常流行。未婚女子,通过唱歌,怨爹怨娘,骂媒人以述说自己的不幸遭遇,宾主通过唱歌应酬或对结婚的双方进行劝导和祝福。

2、少数民族婚姻较为自由,以歌舞为媒介来谈恋爱。如:贵州苗族青年在恋爱、婚姻的不

同阶段唱不同的歌:见面歌,青春歌,求爱歌,成婚歌,分别歌,单身歌等等。他们说:“苗家有歌千千万,苗歌就是小姻缘,恋爱不把苗歌唱,短棍打蛇难拢边。

后生们行至寨外,不用呼名唤姓,也无须说明来意,但凭歌一出口:“月亮出来月亮明,郎是月亮妹是星。星星钻进云朵里,留下月亮多孤零。”就会引得寨里的姑娘忙不迭放下手里的活计,寻声而至。对歌时所有要说的话,包括互报姓名,家中有几口人等等,全都用歌来表达。《绣荷包》、《小河淌水》、湖北恩施《六口茶》 二、间接作用 满足人们祈愿心理

为原始时期初民谋生不易,如果某种植物或者动物能成为他们的经常性食物来源,他们会很自然的以为与其有某种联系,而对其产生感激、敬畏甚至依赖情绪。受原始思维的支配,他们相 信自己语言的力量,因而经常在出猎前的巫术仪式上念唱某种咒语或模拟捕杀猎物的动作,以期狩猎成功。用符咒仪式——祖灵、魔鬼或神祗。

而农业社会时期,人们基本是靠天吃饭,旱涝虫害的发生,人力很难控制。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农业型祭祀活动也就成了农业生产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如《礼记·郊特牲》中的1、《蜡辞》就是年终蜡祭时念诵的祷词或者咒语。人们命令或祈求“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2、另外,土地生长百物,对土地及土地神的祭祀,也是农业生产的要项之一。湖北孝感地区新年到土地庙玩灯、划采莲船所唱的贺彩词:一船划到土地堂,特见土工和土娘,白天二老同台坐,夜晚同照一炉香。土地神,土地神,保佑我湾得太平,保佑青苗肥又壮,保佑牧畜满山林,保佑禾苗无虫损,保佑生猪三百斤。五业兴旺齐发展,牛肥马壮猪满栏,土地保佑表不尽,千言万语谢土神。

鄂西一带农村,毎于农历四月初八,要用红纸书“嫁毛娘词”贴于壁上:佛生四月八,毛娘今日嫁,嫁你去远方,永不归我家。俗心以为书此可以驱除害虫。

显然这类咒语具有明显的祈愿作用,它们对劳动本身并无实际效用,只是为了满足祈盼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心里愿望而被创作出来的。所以它的服务功能只是一种间接的。 二、在社会交往中的礼俗功能(这是民间文学独有的功能。)

0、民间礼俗概念:是在民众生活、交往中约定俗成,世相沿袭的一些语言、行为方式,具有正规性、模式性及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具体表现在人生礼仪,及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中的礼俗仪式上。(世相沿袭:传承下来 人生礼仪:在人的一生中,有些重要关键时刻伴随着许多仪式和礼节。)

1、洗三 :中国民间视“洗三”为大吉之礼。据苏东坡说,宋时闽地百姓三日洗儿,佳人

2qxxo3vs1w7b3ef97wu606i7k4ff8500zge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