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银行的国际化也成为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银行业面临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在压力和实现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但中国的银行业在制度环境、人员素质、资金技术实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著名银行相比差距甚远,实现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本文指出了我国的银行在海外机构设置、内部组织结构、国际业务内容以及宏观监控方面存在的不足,从战略高度论述了进行地域扩展、内部组织调整、业务拓展以及改善宏观监控的必要性,并分别提出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战略。 一、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渐进式特征分析
国际化战略主要包括地域扩展战略、组织调整战略、业务拓展战略以及宏观监控战略。本文首先论述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渐进性特征,然后从四个方面论述银行国际化战略。
许多学者对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描述。盖迪(I·H·Giddy)将银行国际化分为三个阶段:母国国际银行业务阶段、离岸金融业务阶段和东道国跨国银行业务阶段。伍海华博士(1996)将银行的国际化成长分为四个阶段:部分国际化、走向国际化、实现国际化、实现全球化,并陈述了四个阶段的特征。范洵博士(1997)认为,服务银行业导向的成长形式是以银行国内客户的海外扩张为先决条件,追随母国企业的对外贸易和国外直接投资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银行国际化成长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前起步阶段、起步阶段、国际化经营阶段、跨国经营阶段和全球一体化阶段。
对我国银行国际化的阶段特征进行研究,其本源在于银行国际化进程中固有的阶段性。任何事物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也不能超越这个逻辑。银行国际化表现为银行走向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渐进性的特征。这种渐进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银行市场范围扩大的渐进性,通常是先熟悉后陌生,先相似后相异,逐步扩大;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先易后难,逐渐升级;组织结构的渐进性,往往是按照代理行、代表处,后分支机构、附属机构的顺序逐渐完善;经营战略的渐进性,由国际化战略、跨国化战略,直至全球化战略。银行国际化过程的渐进性使得银行国际化发展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银行的国际化之所以需要渐进式发展,主要原因如下:(1)银行国际化是一个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必须是渐进的。银行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经营规模越大,需要处理的信息越多。与此相适应,要求管理者不断学习,提高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银行从国内经营转向国际化经营,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银行管理者只能在探索中前进,逐步提高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素质和能力,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的基础。因此,银行国际化表现为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进程。(2)银行业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部门,具有高度的专业化要求。国内业务相对比较简单,国际业务的技术性要高得多,要求更高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3)经营环境的适应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银行国际化将使经营环境有一个质的飞跃,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充满了未知数和不可预见的风险。适应了国内经营的管理者面对这样的环境,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环境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4)高度竞争的国际银行业需要银行采取渐进式的发展思路。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化银行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市场,激烈的竞争要求银行也必须不断进行战略和战术调整并进行资源重组。目前国际银行业市场向着大型化和全能化方向发展,超大规模银行时代即将到来。这种竞争激烈、大银行垄断的市场环境对于中小银行以及初涉国际市场的银行来说,盲目参与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只有采取渐进方式逐步积累经验,才能稳健地走向国际市场。
1 / 5
总之,银行国际化后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陌生、复杂,经营成本和风险也更大,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银行国际化的成长过程必然是渐进的。这种渐进性已经为大多数银行走向世界的历史所证明。
二、我国银行国际化的地域扩展战略
银行的国际化首先表现为其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因而我们的分析从地域国际化开始。 (一)银行业国际化地域扩展的必要性
我国银行业的海外分支机构发展时间比较短,除了中国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比较分散以外,其他几家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国际金融中心。从金融国际化发展的步骤来讲,优先在金融业集中和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布点是对的,但是,银行业国际化发展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我国银行业必须通过在全球范围的广泛布点来追逐利润最大化。因为适当的规模扩展还是有利于取得规模优势和范围优势,从而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的,特别是对中国资产规模和资本实力庞大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更是如此。目前中国银行的全球业务发展地域比较广阔,是不是就没有必要推进国际化战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国银行要实施更深层次的国际化即全球化发展战略,这个战略的推进同样存在地域扩展的问题。 (二)银行国际化地域扩展的整体部署
1、在国内外汇业务量比较大的城市设立国际业务部。按照行政区划设立分支机构是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重要特征之一,在80年代以来的国际业务部的设置中,同样是不管该地区有没有外汇业务,有没有设立国际业务部的必要性,所有的分行或者支行都设立了国际业务部。有的业务部只设立部门没有开展国际业务,基本的营运成本都不能从业务中得到补偿。因此,从银行效益角度考虑,银行国际化地域扩展的第一步,应该是选择业务量大的开放性城市设立国际业务部,主要从事外汇存贷款、外汇结算业务,为该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当然,国际业务部的设立也要随着经济逐步开放而逐级设立。
2、实施合理的区位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实施重点布局。所谓区位发展战略,是指国际化银行根据区位优势理论选择海外机构的地区战略分布。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东道国的法律环境、金融管制程度、经济发展程度、人均收入水平、与母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依存度、社会政治稳定性、进出口便利程度等等。发挥区位优势,一是有利于银行获得一定规模的零售业务、批发业务、风险资产管理和其他中间业务,形成规模和范围经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竞争能力;二是较低程度的金融管制能够提高银行经营业务的自由度,降低市场进入成本,获得成本优势;三是稳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能够减少银行的非市场风险。
我国银行应结合区位优势,在海外机构的地域扩展上有所倾斜。(1)向国际金融中心倾斜。在伦敦、纽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新加坡、巴林、巴哈马等全球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设置分支机构,可以更为广泛地同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往来,扩大业务发展的范围;另外还可以获得更多关于国际金融业务和管理方面的信息。(2)向业务量大的国家或地区倾斜。例如,美国是中国的最大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之一,而且中国的外汇资产多以美元为主,因此,在美国设立分支机构对于中国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外汇资产的管理来讲都是明智的选择。
2 / 5
香港与内地的经贸联系很广泛,而且中国同美国等其他国家的许多贸易都是通过香港进行转口贸易,因此,在香港设立分行比在其他地方设立更有必要。(3)向华侨集居地倾斜。美国纽约、旧金山,加拿大的温哥华、多伦多等地都是中国华侨聚集的地方,在这些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更容易打开市场。
总之,根据区位优势发展的要求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北美、亚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欧元区、拉美国家的自由港以及中东的巴林等,都可以作为我国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重点。而对于尚处于转轨中的独联体国家和东欧大多数国家,以及其他一些政局不稳的国家,如中东大部分地区、巴尔干半岛,尽管可能有时其金融管制并不太严格,但是政治风险较大,进入这些国家应该较为谨慎。中国目前经贸合作伙伴主要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而比较高层次的国际化机构,如分行和代表处主要集中在香港、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这说明中国金融的国际化与实质经济的国际化是脱节的。在以后银行国际化的区位选择和地域扩展中应该注意逐步调整。
3、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使资源得到最为优化的配置。全球化是最终目标,在银行实施的重点发展战略实施到一定的阶段后,银行自身的人力资源和管理素质都达到了全球化的水平,银行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扩展业务地域。当然,全球化目标是远景,估计要到2050年以后中国才能发展到这个阶段。
(三)中国目前实施地域扩展的战略步骤
根据区位优势和当前的实际,我国银行国际化进而实现全球化可以分三步进行区位拓展:第一步是在世界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这些地区不仅金融管制宽松,而且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进入成本和运营成本都较低,并且能够及时把握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脉搏。第二步是在与中国具有密切经贸关系的国家的主要经济中心和经济发展快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对于具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框架的国家可以设立分行,在市场发展框架正在建设中的国家可以设立代表处。亚太地区尽管经历了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但是估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一定时期的调整,会重新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这些国家的金融自由化道路可能延缓,但是大多数国家不会走回头路,因而中国应该抓住这些国家和地区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有利时机率先进入这些国家的金融服务市场,通过先动优势获得竞争优势。第三步是独联体、中东、非洲、南美、东欧等政治经济尚不稳定或者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这些地区正处在调整和改革中,短期内中国不可能在这些地区广泛扩展银行分支机构,但是,应该选择有利的时机,选择政治相对稳定、同中国经贸关系密切、转轨过程已经基本完成、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和范围经济的国家或地区的一些经济中心城市设立代表处或分行。
三、银行国际化的组织战略调整
银行国际化的组织战略调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这是市场化的内容,也是国际化的内容;其二是银行国际化组织形式的选择。
(一)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组织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我国银行要参与国际金融服务市场的竞争,必须首先调整自己的内部组织结构,因为一个高效的内部组织是保证银行运营效率的前提。银行的内部组织体系包括决策体系、管理与控制体系和监督体系等。银行国际化竞争要求银行做出高效决策。决策是前提。一个组织如果没有一个高效的决策机制,将一事无成。银行参与市场竞争,面临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面临外界环境的变化,必然不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决策。因此,必须有一个好的决策程序。银行国际化网络体系的规模和复杂性要求银行实施高效的管理和控制。国际化
3 / 5
银行有全球分支机构,其规模庞大,组织体系复杂。必须对整个体系进行全面系统地管理,才能保证系统有序运转,提供令顾客满意的金融服务。银行金融资本流动性和衍生性要求银行必须建立高效的内部监控体系。银行经营金融资本或者衍生证券,金融资本和衍生证券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衍生证券具有杠杆效应。一旦内部监督体系出现小的漏洞,就可能导致银行体系的崩溃。银行国际化组织形式选择很重要,要考虑各种组织形式的优缺点及其适应性,考虑各个东道国的金融环境特别是监管环境。组织形式的选择决定了国际化的成本,进而影响收益和利润。 (二)银行国际化组织调整的要求
1、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银行组织适应这种不确定的世界,强化风险管理和控制。金融自由化给银行国际化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国际化银行面临巨大的挑战。利率自由化和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使得国际化银行的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同国内银行相比,国际化银行必须考虑全球的经营环境而不仅仅是国内的经营环境,此其一;由于本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本国原有市场面临着外国同行的竞争,此其二。亚洲金融危机后,浮动汇率制度将会在一段时期内“走红”,浮动利率本身就意味着不确定性,尽管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汇率浮动的风险,但是,衍生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恐怕比汇率的不确定性更大。面对不确定的世界,国际化银行必须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监控机制,以规避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给银行带来的冲击。
2、外部信息量的无限扩大要求银行组织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国际化银行的经营管理是在给定信息基础上的决策,信息是前提。银行的竞争关键是信息的竞争。在外部信息给定的情况下,竞争的对象实际上是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时代的到来首先意味着全球信息量的迅速膨胀,计算机的应用使得人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但是,信息量的扩展比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还要快,银行必须适应信息时代对经营管理的要求。国际化银行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高效的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的职能是搜集、整理和传输对银行决策和管理有用的信息。同时,在银行的组织构架上,也要建立适合于信息传输的组织机制。
3、银行外部竞争强度的扩大要求必须采取市场(客户)导向型组织。银行作为服务性行业,其竞争主要是对客户的竞争。谁赢得了客户,谁就能够在竞争中获胜。过去银行主要靠存贷款获得利差,客户的重要性还不很明显,目前银行主要靠服务收费获利,银行的客户显得尤其重要。过去银行组织是功能型的,现在需要建立客户导向型的组织结构。同时,银行要建立自己的营销体系,重视客户开发部门的作用。
4、金融创新的发展要求银行建立适应创新能力要求的组织体系。银行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知识经济时代银行也要建立自己的创新体系。因此,银行需要建立自己的金融创新业务部门,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创造出满足客户需要的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
(三)我国银行业适应国际化的内部组织调整建议银行国际化组织战略调整包括产权制度变革、信息与管理组织设计、营销机构、产品机构以及决策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1、加快银行产权制度的变革,通过产权约束建立银行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机制。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同一般的国有企业一样,存在产权主体的缺位问题,目前的改革基本上还是要求一个产权主体缺位的经济实体去面对市场。产权是交易的前提,产权的界定有利于提高交易的效率。因此,如果说80年代以来中国四大银行进行的改革主要是让其面对市场进行经营,那么,现在我们要求银行进行商业化和国际化改革,必须解决产权问题。我们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比较重视产权改革的作用,而在银行业的改革中只是改革管理体制,向西方的商业银行学习其管理经营等。但是,西方现代
4 / 5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