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恒星和星云是基本天体,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B、从太空降落地面的陨石,是地球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观点错误,故正确。 C、太空中的宇宙飞船是天体,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D、星光闪烁的恒星是天体,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天体是指宇宙空间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天体系统的概念: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为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包括:1.总星系 2.银河系,河外星系 3.太阳系 4.地月系。
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天体及天体系统的相关知识。 2.【答案】A
【解析】解:火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银河系、太阳系和总星系;故①③④⑥正确。 故选:A。
天体系统的概念: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为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包括:1.总星系 2.银河系,河外星系 3.太阳系 4.地月系。
考查了天体的概念和天体系统的级别,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出现。 3.【答案】D
【解析】解:假如火星生命存在,条件应该和地球类似:火星上是否有液态水,②正确;火星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火星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③正确;火星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火星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④正确,其余各项与生命存在的关系不大。 故选:D。
本小题明看考查火星其实就是考查地球的生命存在的条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地球上有液态水。 本题以美国宇航局公布有关火星的重大发现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生命存在的因素。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4.【答案】B
【解析】解: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对应图中太阳的大气层E、F、G分别光球、色球、日冕。B对,ACD错。 故选:B。
本题考查太阳大气结构,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解答本题要根据图中E、F、G在太阳外部大气层位置加以分析判断。
本题较易,考查了太阳外部大气结构。解题关键是学生熟记太阳大气层的结构,牢记从内向外太阳大气层顺序。 5.【答案】A
【解析】解:黑气即太阳黑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日珥出现在色球层,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根据图中信息①在光球层,②③在色球层,④在日
第16页,共31页
冕层。故黑子在①位置。 故选:A。
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该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根据图文信息判断即可。 6.【答案】A
【解析】解:A、太阳活动能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观点错误,故正确。 B、发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观点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在两级地区出现美丽的极光现象,观点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许多地方的气候异常,如降水增多观点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
暴”现象;3.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4.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
考查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出现。 7.【答案】C
【解析】解:读图可知,②地位于赤道,⑤地位于南纬30°,二地角速度相同,⑤地线速度小于②地。C选项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特点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地球自转角速度的特点是除极点外都相等,即每小时15°.解答本题要读地球经纬网图,根据②⑤纬度差异加以分析判断。 本题较基础,考查学生对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理解和掌握。解题关键是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的了解,考查地球的自转的知识,以及考查学生读图并能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进行知识迁移,根据提供的各种数据和图文材料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8.【答案】D
W(西九区),【解析】解:结合图可知,⑤地的经度为180°,因此③地的经度为135°
E(东八区的区时)的地方时,两地的区③地位于赤道上,6时日出,北京时间为120°
时相差17是,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北京时间为6+17=23时。 故选:D。
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6点日出,18点日落。
本题主要考查区时的计算,属于基础题,简单,关键是根据图找到经度,然后结合两地的区时差,进行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9.【答案】A
【解析】解:结合题意可知,当某地正午时,为当地地方时的12时,北京时间为12时16分,两地相差16分钟,根据分析可知,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因此两
-4°=116E°地相差4°,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该地经度为120°。
故选:A。
E)的区时,经度每相差1°北京时间为东八区(120°,地方时相差4分钟。
本题主要考查地方时的计算,属于基础题,简单,关键是结合两地的时差,然后进行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10.【答案】B
【解析】解: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纽约位于西五区,西五区比东八区晚13小时,所以当东八区为9月20日11:30分时,纽约的时间为9月20日11:30-13小时=9月19日22:30;25,到达纽约的时间是9月20日14:则飞机飞行的时间是9月20日14:
第17页,共31页
25-9月19日22:30=15小时55分。 故选:B。 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 分钟,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位置靠东的时间早,靠西的时间晚。
本题主要考查时间的计算,属于基础题,根据时区差与区时的关系即可计算解答。 11.【答案】A
【解析】解:测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需要由竹竿的长度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故A项正确; 竿影方位只能判断太阳的朝向,B项错误;
北京时间和白昼长度与题干无关。CD选项错误。 故选:A。
阳光的影子有以下特点;1.如果是太阳直射的时候,物体没有影子,2.如果是太阳斜
3.射的时候,物体影子的指向一定于阳光的来向相反,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成反比,
即太阳高度角越小,这影子越长。
本题主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图文信息即可解答。 12.【答案】B
【解析】解:最短竿影长度与竹竿长度相等说明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5度,所以太阳直
-(45°+38°S。 射点的纬度为90°)=7°,并且与当地南北半球不一样,故为7°
故选:B。
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知识,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球运动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13.【答案】D
【解析】解:地震发生在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在春分以后,此时地球在图中的位置最靠近D。 故选:D。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2、轨道: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3、周期:(1)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4、速度: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14.【答案】A
【解析】解:结合题意可知,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在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该日位于春分日之后,夏至日之前,因此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且向北移动。 故选:A。
春分(3月21日前后)到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而且向北移动;夏至(6月22日前后)到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而且向南移动;秋分(9月23日前后)到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而且向南移动;冬至(12月22日前后)到次年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而且向北移动。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属于基础题,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第18页,共31页
即可得出答案。 15.【答案】A
【解析】解:图中四地昼长不同,说明图示时间不是春、秋二分;其中①、③两地的昼弧相加等于360°,说明两地的昼长相加为24小时,即①地的昼长等于③地的夜长,说明两地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且纬度数相等。 故选:A。
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且纬度值相等的两地,一地的昼长时间和另一地的夜长时间相同。 本题考查昼长的空间分布规律,需要熟练掌握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时空分布规律。
16.【答案】A
24可得出两地【解析】解:根据昼弧所占度数可以判断该地的昼长,用(昼弧/360°)×
的昼长。②地昼长18小时,③地昼长是13小时,可推断处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②地纬度高,③地纬度低,且根据夏至与冬至各纬度昼长长可知,②纬度高于40°,③纬度低于20°,所以在②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大的时候,太阳直射该半球回归线,③昼长最长。如果③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必须出现太阳直射现象,则太阳直射点位于回归到与赤道之间,因此③地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不是一年中最大。 故选:A。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1)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2)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3)二分日:除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外,其他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该题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考查地球公转地理意义,能够根据图示昼弧的长短判断②、③地的中午太阳高度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A
【解析】解:当黄赤交角变大时,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会变大,温带的范围会缩小,A正确。
故选:A。
26′,就为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当黄赤交角变化,因此五带也会黄赤交角的度数为23°
发生变化。
本题主要考查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五带范围的影响,属于基础题,较为简单,结合黄赤交角的意义即可得出答案。 18.【答案】D
【解析】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由外向里,分别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为莫霍界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为古登堡界面,故喜羊羊由地表到地心,依次经过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故选:D。
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19.【答案】A
【解析】解:石油为液体状态,横波不能够在石油中传播,故当横波传播到石油位置时,横波土壤消失。
第19页,共31页
故选:A。
本题考查地震波的知识,地震波的种类有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20.【答案】A
【解析】解:根据三大类岩石的转化的原理,结合图象可以推断甲为岩浆,丙为岩浆岩,乙为变质岩。所以岩浆位于甲。 故选:A。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岩浆通过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本题主要考查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掌握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即可。 21.【答案】B
【解析】解:岩石转化的过程,箭头三进一出为岩浆,故甲为岩浆,岩浆必定指向岩浆岩,故丙为岩浆岩,所以乙为变质岩,形成变质岩的作用为变质作用,故③为变质作用。 故选:B。
本题考查岩石转化的知识,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岩石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22.【答案】B
【解析】解:A、岩浆变成岩浆岩,①是冷却凝固,故错。 B、沉积物固结成岩变成沉积岩,④是固结成岩,故对。 C、⑤表示由沉积岩变为变质岩,为变质作用,故错。 D、⑥表示变质岩重熔再生,变成岩浆,故错。 故选:B。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岩浆通过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解题关键是对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基础知识的了解,能够熟知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各种变式图从中获取信息,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答案】A
【解析】解:岩石转化的过程,岩浆必定指向岩浆岩,故甲乙为岩浆岩,并且甲形成于地表以下,为侵入岩,乙形成于地表以上,为喷出岩,图甲为花岗岩,花岗岩为侵入岩。 故选:A。
本题考查岩石转化的知识,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岩石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
第20页,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