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设计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的向性运动。
2. 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及向光性的原因。 3.了解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向性运动和生长素发现的系列实验并预期、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执着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思维的新颖性与独特性等创新思维的品质。
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还有争议,以启发学生关注和认识植物向光性的研究并没有终结,再次感受众多科学家的贡献,科学一步一步接近事实的真相。 二、教学要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三、教学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环节一: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 1.导入:回顾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导入植物的激素调节。 2.展示植物的向光性现象,分析其与植物生长素相关,导入课题,展示本节主要学习目标。 呼应、思考。 学生活动 1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设计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一)1880年 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1.结合课件图文展示实验材料: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加以讲解胚芽鞘的概念: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胚芽外面透明的锥形套状物,是胚体的第一片叶,它能保护生长中的胚芽。种子萌发时,胚芽鞘首先穿出地面,出土后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让学生明确胚芽鞘对应部位和作用。 2.展示4组实验,引导学生就对照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进行分析。 分析、讨论、回答。 ⑴ ①与②形成对照,这个对照实验中不同的因素(单一变量)是什么? 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推论? 讲解: ①有尖端,②无尖端,一段时间后①向光弯曲生长,②不生长也不弯曲,表明胚芽鞘生长具有向光性,胚芽鞘的向光性可能与其尖端有关。 (2) ③和④比较可得出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哪个部位? 发生弯曲的是哪个部位?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讲解:③尖端用黑布罩住,不感光,结果直立生长;④尖端以下部位用黑布罩住,尖端感光,结果向光生长。表明感光部位是尖端 ;弯曲生长部位是尖端以下部分。 2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设计
3.引导学总结达尔文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该影响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由于单侧光的作用,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4.讲述:科学重视验证,达尔文注意到人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并且设计了简单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来研究,而不是凭主观臆测来解释。 这种“影响”究竟是什么呢?在达尔文之后,先后有多位科学家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继续探索。 (二)1910年詹森的实验 1.结合课件图文展示讲解实验材料: 琼脂:常用作培养基的凝固剂,易熔,可塑,物质可在琼脂中扩散而性质不变。 云母片:常用作电器绝缘材料,物质不能透过云母片扩散。 2.展示实验过程图解,加以讲解。 倾听、意会。 分析、讨论、回答。 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而将尖端放置在琼脂块上,在放到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结果向光生长。表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把琼脂片换成云母片,实验结果一样吗? 讲解:由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不可以透过云母片传递给下部,结果组都不生长也不弯曲。 4.讲述:尖端产生的影响能传到下部,那么它为什么能使得伸长区两侧生长不均匀呢? (三)1914年拜尔的实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