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十七.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释义。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孤: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或: 沃: ③食不给 给: ④乃至被谗受贬 谗: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读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你有什么感受?
十八.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 ④何不炳.烛乎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十九.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6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二十.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
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
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二一.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
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 ’,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言未尽而王生去,盖欲拒人于千里之外。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
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句 子 注 音 解 释 含 义 ①吾悉能志.之 ②李生说.之曰 ③不应而还. ④迨年事蹉跎.. ⑤王生不说. ⑥王生益愠.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 2.在上文横线上填入一个字。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句:
②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译句:
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 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7
答: 二二.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②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④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 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
3. 作者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
4.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
二三.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乃: ③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 ④元方入门不顾 顾: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元方入门不顾。
4.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四.小时了了 《世说新语》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孔文举:东汉的孔融。 清称:有名誉。 中表:指的是亲戚。 伯阳:老子的号。 奕世:世世代代。 了了:聪明 踧踖 :局促不安的样子。)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②既通,前.坐 ③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④人以其语语.之 2.翻译系列句子。
①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3.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这里,孔融只是说了个前提,省略了结论。请你把
它补写出来。
4.从上文看,孔融是个怎样的人?你还知道有关他的其他故事吗?请你写出一个。
8
二五.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为: (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说: (3)好.
一一听之,处士逃 好: 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二六.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 。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4)兽见之皆走.
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 〈2〉故遂与之.行 ( ) 〈3〉其不善者而改之. ( ) 〈4〉曾子之妻之.市 ( ) 〈5〉学而时习之. ( ) 〈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 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七.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③蒙乃.始就学 ④及.
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请找出并释义。
① 通 ,释义 。 ② 通 ,释义 。
3.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不同含义。
①辞以军中多务 ②以丛草为林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以我为不信
4. 根据下列句子,写出成语。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成语: ②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成语: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
②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 .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致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二八.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 )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学相长.( ) 2. 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②教学相长也。
译文: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二九.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解:①值:适逢。 ②郡:此指城。
③相视:看望你。
④败义:毁坏道义。
⑤一:整个
⑥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
1、选出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吾欲之.南海
B、水陆草木之.
花
C、怅恨久之.
D、属于作文以记之.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今死矣,子速去.。
(2)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3)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3、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发?
三十.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
1.翻译句子。
(1)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2)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2. 上文的大意可用成语 来概括,比喻 。
3.从上文看,孙山是个怎样的人?
三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