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以“合理的膳食”一节为例
作者:任卫华
来源:《新教育·综合版》 2020年第7期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 任卫华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是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课堂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生发、落地呢?笔者就以苏科版七年级上册“合理的膳食”的课堂教学为例,尝试着创新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构建生命观念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生命的科学,通过对生物学的研究来揭示生命的奥秘。因此,认识生命世界离不开对生命本质的把握,而理解生命本质,需要将具体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整合,总结提炼出生命观念。生命观念是指人们能够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理解或解释,是经过实证后的观点。由此可知,生命观念不是所谓的生物学概念,它是对“概念和规律”的升华。因此,教师要通过丰富的素材,让学生能够理解或解释生命现象,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的饮食正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而“合理的膳食”这节课正好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初一的学生对饮食方面的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认为自己都懂,可能对这节课不感兴趣,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正式授课前播放了一段《舌尖上的中国》视频,唯美的画面、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和优美的音乐,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学生看完后,笔者提出以下思考问题:1.你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何看法?2.如果我们每天的饮食都这样丰富,结果会怎样?3.肥胖对人类有哪些危害?4.我们怎样做才能控制肥胖呢?5.少吃可能会使体重减轻,但也可能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你认为有怎样的影响?6.你所认为的合理膳食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在学生回答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这种追问式的问题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使学生了解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培养健康饮食的习惯,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二、渗透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指在尊重事实和依据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认识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分析、归纳、推理、创新性思维等行为习惯,探讨生命现象、阐释生命规律。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这一核心素养,笔者尝试着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1.调查法。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份调查表(表1),课前请学生完成表格中的内容,并请班干部对调查的情况进行汇总,上课时,班长将汇总的结果在班级进行公布。随后教师针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解答学生疑惑。
2.反思法。“合理的膳食”这节课要求学生对“自己日常的一日三餐搭配是否合理”进行反思。笔者在上课前两天就布置学生完成自己的“一日三餐”的食谱的填写。课上,在学生了解合理膳食的原则的基础上,先对自己的食谱进行反思,然后小组间合作,对各自的反思进行完善,初步形成“一日三餐”食谱科学合理搭配的原则,最后全班进行讨论“什么样的饮食搭配才是科学的?”学生在师生共同小结的基础上来修订自己的食谱,使自己的食谱更加完善。通过反思和修订自己的食谱让学生懂得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意义。
3.对比法。《生物学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一日三餐”是否合理,笔者准备了一份“一日三餐”的食谱,并出示了思考题:(1)对照书本P79中的小资料,算一算这一天食谱中哪类食物偏多?哪类食物偏少?(2)小组分工合作粗略计算一下这份食谱中三餐提供的总能量是多少?通过学生计算的结果与正常的数据进行对比,能大致了解一日三餐中热量分配,学生进而领悟到荤素搭配、三餐合理的重要性。
三、体会科学探究
在生物学的教材中,还有大量科学探究的实验,因此,学习生物学,既要掌握相关生物学知识,还要体验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十个一级主题中第一个就是科学探究,是指学生能够对发现的生物学问题进行观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计划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与讨论。生物教学过程中科学探究不仅为理解生物学知识提供了事实依据,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
“合理的膳食”一节课中,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共同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已经大致掌握,对如何“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三餐食谱”,学生仍然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笔者刚开始思考教学方案时,曾考虑让学生带相关的食材来辅助课堂教学,但这样做太麻烦,也考虑过让学生回家做,但这样不现实,最后,决定利用橡皮泥尝试着做一份“合理的一日三餐”。以下是具体的活动流程:
1.分工:第一大组制作晚餐,第二大组制作午餐,第三大组制作早餐。
2.小组:每一大组中左右两小组8位同学合为一组。
3.制作:每个小组先设计好比较满意的食谱,然后进行制作,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要求给每道菜起一个好听的菜名。
4.评价:10分钟以后,每一大组中左右两小组将制作的食物进行重新组合,搭配成最好的一餐进行全班展示。三大组进行PK。
5.展示:小组在向全班展示时要讲清楚每一道菜中含有哪些食物,可以提供哪些营养物质?
这个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整个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又动手的探究,能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在制作过程中,“食物”既要搭配合理还要美观大方,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既要说出自己小组“食物”搭配的合理性,还要评价其他小组食谱搭配的优缺点,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此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体会到“生物走向生活”的理念。
四、培养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学生根据所学生物学的知识,能对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做出合理解释和判断,拥有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实践中,参与到健康生活和关爱生命的宣传中,真正做一个有社会担当的人。
“合理的膳食”一课结束后,安排学生制作有关合理膳食重要性的海报,为了使海报的内容更有科学性和说服力,学生积极查阅资料,海报制作完成后张贴在学校的橱窗内,向全体师生宣传合理膳食的知识,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物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宣传健康知识的责任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的培养。1.用《舌尖上的中国》视频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在用橡皮泥制作“一日食谱”过程中,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制作、动口展示,培养学生“做中学、读中悟、写中思”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