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情形在讽刺作品中尤为突出。例如《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手指表示两根灯草的情节。在西方现代派文学中,艺术变形的手法更大放异彩、随处可见。例如著名表现主义代表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变形手法最杰的运用。 3.答:文学创作的社会价值追求,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看:
(1)文学创作遵循一定社会价值原则具有必然性。文学创作活动虽然是个体性精神活动,但它却绝非与社会价值无关、相反,文学创作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与社会意识形态,或者说与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与某些社会阶层或是社会集团的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文学创作,在个体精神活动的背后隐含着社会历史原因,在个体价值的背后隐含着社会价值。一位作家无论他如何特立独行或离群索居,他的创作活动都必然遵循某种社会价值原则。当一种社会结构面临重大变革时,也需要有人出来阐明这种变革的必要。这样各种门类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话语系统就应运而生了。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话语形式也同样是社会自我需求的产物。因此它就必然地要遵从某些社会价值原则。
(2)文学创作社会价值原则的类型。这些原则主要表现为政治性原则与道德性原则两大类。
文学创作的政治性原则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有意无意地从某种政治观念出发,或者以某种政治观念为标准来决定材料的取舍、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 道德性原则是指作家创作过程对社会普遍道德观念自觉遵从。社会道德观念也是社会结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的重要手段,是与社会关系网络的基本模式相适应的话语系统。作家在生活中要遵循这种道德原则,在创作中也同样是如此。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一位作家在政治上也许是反社会的,但在道德观念上完全是维护社会的。
总之,文学创作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精神活动,它是各种各样的社会价值现念、意识形态、文化话语系统互相交汇之所。作家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起某种社会原则的义务宣传员。
二、决定文学创作的基本因素?
1. 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
2. 社会需求的产物。
3. 又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紧密联系。 三、作家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1. 文化修养。文化知识、人格修养、特殊爱好。
2. 独特气质。常处于激情状态、敏锐的观察力、对语言超常敏感。 四、作为创作主体的人,有哪些特点? 1. 暂时放弃现实功利性关注。
2. 想像力被充分调动起来。
3. 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感情。
五、什么是文学创作客体?
1.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2. 以往的看法:客体是主观情感;是客观自然事物;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的深层心理;四种看法都不全面。
六、为什么说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1. 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
2. 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
3. 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 4. 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
5. 文学的客体有时是似乎与社会无关的自然,但实际也属于社会生活。 七、什么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主客体双向建构关系?
1. 情景交融,心目相取。
2. 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作家感受是客体给予的;客体不等于客观存在。
八、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有何异同?
1. 两者都是直觉,具有直接性,无意识性、创造性。 2. 对象不同。(同一对象以不同面目呈现)
3. 艺术直觉带有主观性,认知直觉排斥任何主观色彩。 4. 艺术直觉带有情感性,认知直觉则没有或较少。 九、艺术直觉与艺术知觉的异同?
1. 都是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主体能力,与感性形象分不开。
2. 知觉只停留在感性形象上,而直觉透过表层进入内在蕴意。
十、说明艺术直觉之于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重意义?
1. 直觉与诗情的兴起。
2. 直觉与诗歌意象的产生。
3. 直觉与诗歌意境的形成。
4. 直觉与诗歌意象、意境的呈现。
十一、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有区别是什么?
1. 灵感是思维状态,直觉是思维能力。
2. 直觉有对象性,灵感则没有。
3. 灵感是随机性、偶然性,直觉则有一定的稳定性。
4. 两者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的。
十二、艺术情感的特征是什么?
1. 自然情感有私人性,艺术情感有共通性。
2. 政治情感有功利性,艺术情感有超越性。
3. 道德情感指向善,艺术情感指向美。
4. 宗教情感将人心灵引向虚无缥缈,艺术情感将人的精神引向自由与和谐。
十三、艺术情感对于文学创作有至关重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情感对认知活动的一般影响。 2. 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 3. 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 十四、艺术想象的特点与类型是什么?
1. 科学想象是纯粹的认知活动,艺术想象则是审美活动。
2. 科学想象是发现的过程,艺术想象则是创造的过程。
3. 类型有再现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相似性想象。
十五、艺术理解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 与创作目的。
2. 与选材。
3. 与构思过程。
4. 与主题的深化。
十六、创作动机在创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 影响作家对创作手法与技巧的选择。
2. 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
3. 影响作品的风格。
十七、创作冲动的特征是什么?
1. 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
2. 经这净化或升华的复杂情感。
3. 具有内指性特征。
十八、创作冲动有哪些心理因素?
1. 原发性心理因素。 2. 继发性心理因素。
十九、创作冲动的激起有哪些情况? 1. 无意中受到触发而产生。 2. 自觉寻找触发。 3. 自已突然冒出来。
二十、创作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1. 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
2. 艺术构思。
3. 艺术传达。
4. 修改与润色。
论述题
一、文学创作中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哪些问题?
1. 准确性。恰如其分。
2. 透明性。见“能指”知“所指”。
3. 独创性。陌生化效果。
二、细节真实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是历史真实与情感真实的基础。
2. 使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显得像真的一样。
3.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文学接受
名词解释
文学消费: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
文学生产: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
文学传播: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
文学接受:指审美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接受心境: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