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完整word版)余光中作文素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余光中

个人简介:余光中(1928年9月9日--2017年12月14日),中国当代作家、诗人,现居台湾高雄市。生于南京市,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因生日正好是农历9月9日,所以自称[茱萸的孩子]。在两岸三地游走居住教学的余光中老师,自言最喜欢的是香港和高雄,曾形容两岸三地是: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1]

现为台湾国立中山大学讲座教授,擅新诗、散文,旁及评论、翻译,出版著译凡五十种,其中散文有十种,作品列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设有华文课程的大学、中学的教科书。余氏行文精炼,发人博思,故坊间也有不少其作品之评析。中文造诣深为人赞,如香港作家林沛理称之为:“语言的魔术师”、“香江第一才子”陶杰许之为“用中国文字意象之第一人”,且其精通英语及多种外文,包括德语、西班牙语等。曾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亦尝为美国大学英美文学系副教授,于两岸三地享负语言大师之名。 余光中的生活

事例一:初试啼声 廿岁那年,国共内战正炽,余光中和母亲从南京逃往上海,又辗转到了厦门。 「时局非常动荡!」余光中回想当时光景,学生罢课、老师罢教,政治分子渗入到师生中,人心浮动。学运像一个个浪头,青年浮沈其中,不知自己会被推向何方。

余光中对这些运动并不热中,「因为我心中存有疑问。」他直觉,共党政体不适合自己。在一个连思想都要箝制的政党生活,文人如何能坦率从文?对一个已下定决心要成为作家的年轻人而言,他只有摆脱,才能畅言。

外头的世界翻腾不休,余光中内在的诗心也蠢蠢欲动。

「我站在高崖上,再深深吸一口气,向爱琴海与夜空,投最后的一瞥。」在向着紫金山的窗案,余光中初试啼声,完成了第一首诗作〈沙浮投海〉。廿岁的年轻诗人,想着希腊女诗人沙浮,苦恋着菲昂,却被抛弃,郁郁投海而死。

不论外界如何纷扰,余光中有定见的朝作家之路迈进。在厦门「星光」、「江声」两报,陆续发表新诗和短评。

一甲子后,八十岁的余光中新作〈藕神祠〉,哀悼中国女诗人李清照:「莲子虽心苦,藕节却心甘,藕断千年,有丝纤纤,袅袅不绝,仍一缕相牵。」

是独锺女诗人吗?从小接触古诗词的余光中说,也爱李白、杜甫,少年时拜读英国诗人济慈、爱尔兰作家王尔德作品,受到许多启发。他尤爱兼擅诗词、古文、绘画、书法的苏轼,可为文人典范。

话题:理想,心境,在乱世中创作,可引用“陶渊明”

事例二:一次记者问在现实中您是如何用诗人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的?

余光中回答:每个人的生活中都要有诗,不过诗也只是一个象征,一个人要 过诗意的富有灵感的生活也不一定要做诗人。生活里面光有真理、有美德还 不够,好像还缺少什么。生活里面还应该有艺术,不管是诗,绘画,音乐或 者有雕塑,总而言之,生活里面应该有美。有一位美国的亿万富翁,他很喜 欢他的小女儿。有一天他看到小女儿带笑地走过来,心花怒放,那一刻他就 想做个诗人,可是他想不起如何形容他的女儿多么可爱,他想了半天说,啊

,你美丽得像一张百万圆的大钞。那就是说一个人虽然很富有,可是在诗意 生活上可能是一个非常贫穷的人,因为没有想象,连赞美女儿也想不出一句 诗来,有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呢?所以美是不能量化的,它是一种质,不是一 种量。所以王尔德说,现在人的毛病就是什么东西都知道它的价格,可是没 有东西你能知道它的价值。

话题:生活的艺术,美,诗意生活,价格与价值 事例三: 余光中在思想上是一位因循守旧的人。他不烟不酒,一杯茶足矣,过的是清教徒式的生活。机械得连吃饭都上固定的餐馆点菜都是千篇一律。他是当年办《文学杂志》的朋友中惟一一个不上牌桌的人。他不想见那些不必见的人,因为他既不求官,也不竞选。对有共同旨趣的朋友,他盛情接纳,对话不投机者,则三句嫌多,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他确实又是一位冷面热心,很善解人意,乐于提携有才情的朋友。余光中文章写得好,人品又高尚,他晚年供职的高雄中山大学,校长把他当作镇校之宝,请他在运动衫、雨伞上题字,以赠来宾。在他退休后仍热情留,作为学校的“门脸”,每遇事不遂,一打余光中牌,便无往而不胜。而余光中自己“不喜欢在媒体上晃来晃去”,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者,追求心灵一片净土。

余光中的谐趣:

事例一:他说他生就一副“不列颠的脸”,西装、领带,洋气十足,外表一本正经;他的锦心绣口是有名的。他把谐趣作为社交场合一件漂亮的服饰。他刚到中山大学执教,他称女研究生们为“村姑”,毕业后这些女弟子们相约来为他祝寿,他对“村姑们”说:“要以为毕业离校,老师就没用了。写介绍信啦,作证婚人啦,为宝宝取名字啦,‘售后服务’还多着呢!”说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学生们都说,把听他的课当作一种享受。

事例二:余光中在幽默散文《书斋·书灾》中云:“有的人看书必借,借书必不还。有的人看书必买,买了必不看完。”

余光中的一些文友均属借书不还的“雅贼”。他很想写篇杂文声讨这类借而不还,甚至久催不理的“孔乙己”式人物,可正当动笔时,发现自己也做过“孔乙己”。他自述道:瞧,书架上有一本《美国文学的传统》下卷,便是从同事朱立民教授那里借来的,“侨居”已多年矣。眼看自己无完璧归赵之意,朱立民索性声明是赠他的,并附送了上卷。还有十多本台湾大学外文系的图书,在自己的书架上也有十多年的“侨龄”,以至久借而“归化”。听说借书处仍是当年那位漂亮的女士管理,吓得余光中十来年再不敢进她的辖区。

事例三:1994年,余光中赴厦门大学出席一次会议时,有二百学生之众找他签名的是山东某一家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听听那冷雨》。使他吃惊的是,他是头一次看到此书。编者虽然给他写过信,但还来不及回复表示同意就出版了。对这种不尊重原作者的盗版行为,余光中非常生气,他对笔者说:“山东是出圣人的地方,怎么可以出‘强盗’!当然,自己的孩子流落到江湖,如果白胖胖的,那我也高兴。可此书编得错漏甚多,这会给以后的研究者带来版本上考证的麻烦。”

余光中的婚姻家庭 事例一:小袋鼠妈妈

1956年,余光中终于和表妹范我存结婚。

结婚为女人一生的分界线,对于范我存来说,应该更是清晰。婚前的娇柔羞赧,在婚后不久就磨练成自信坚强。她住进厦门街一一三巷八号那栋占地一百多

坪的日式房子,协助婆婆一同持家。身体瘦弱的她,在生下长女珊珊后,竟然渐渐强壮起来。从1958年到1965年,七年之间,她生下了五胎(其中惟一的男婴出生后三天不幸早夭),正如余光中早年形容的:小袋鼠的妈妈,然后是两个三个,以至于一窝雌白鼠的妈妈……她已经向雷诺阿画中的女人看齐了。

范我存回忆当年,经常是门铃、电话铃齐响,她一手挟着孩子,一边先抢接电话,要对方等一下,再奔下玄关去开大门;要不就是在厨房,把孩子放在推车里,忙着做饭。婚后两年婆婆去世,她开始主掌家务,最重大的一件事就是伺候一家人吃饭。余家全盛时期,大小共有八口,食指浩繁,食量惊人,还得兼顾营养可口。这对范我存是一大考验,但渐渐她也从中学到了讲求实际,而婚前的浪漫幻想也得暂放一边。

不过丈夫的文学活动,她始终坚持参与。蓝星诗社的成员把余宅当作总部,众诗人经常进出。后来余光中在师大教书,交游更广,家里又经常有学生来往,再加上公公余超英好客成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厦门街余宅,简直人文荟萃。 事例二: 为他腾出片写作空间

余光中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几乎都是女性。婚前他有母亲,婚后有妻子,然后是四个女儿,八条小辫飞舞。母亲去世后,岳母又搬来和他们同住。他身边的女人都爱他,宠他,敬他,让他,一切以他为中心。

外表娇柔的范我存,也许是深受母亲的影响,其实内心是极有主张的。她兼具传统与现代女性的优点和特质,虽然自己也很有才干,但是婚后完全奉献自我,不但是贤内助,更是贤外助。从内务大臣到外交部长,全由范我存一手担纲。 “她帮我摒挡出一片天地,让我在后方从容写作,我真的很感谢她。”余光中不止一次这样说。

“他忙起来,可以几天关在书房中,对你不理不睬,好像天塌下来都要由我自己去挡。当然刚开始我也不能适应,后来觉得他的创作的确很重要,我们都以他为荣,为他牺牲也就值得了。”范我存就这样从新婚的娇妻,一下子变成了四个女儿和一个丈夫的保姆,最后又成为他们的支柱。 话题:支持,牺牲,爱的力量

事例二: 余光中和四个女儿的关系,也是云淡风轻。看着她们逐渐成长,童话变成了现实,余光中似乎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拿这几个大女孩怎么办。早年,他以诙谐的笔调写了《我的四个假想敌》,写自己长期住在“女生宿舍”,看来似乎轻松,其实有点惊怅于女儿的成长。

“小时候,爸爸喜欢捏我的下巴,”佩珊说,“有一天突然发觉爸爸很久没有这动作了,才意识到父女疏离了。”

“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很敬畏爸爸,几乎把他神化了,”佩珊是四个女儿当中比较顽皮的一个,“现在我比较不怕他了,有时候还敢去撩拨撩拨他,譬如生日时在他脸上抹奶油,开开他的玩笑。”

其实余光中对女儿的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多少也承袭了他和父亲的关系。在《日不落家》一文中,他说对女儿的关爱与思念,往往靠电话线来传递。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如果是爸爸接的,他总是问‘你们那里天气怎样’?要不就是‘你们校长如何如何’。奇怪了,他为什么不问问我的一些私事呢?”佩珊不解。

“他没办法跟人靠得太近,”珊珊说,“他所有的感情都放在文章里,神游想像的天地,很少跟我们闲话家常。家人在一起,他也总喜欢谈文论艺。” 长女珊珊在堪萨斯大学修完艺术史后,久住纽约,已是一对儿女的妈妈;次

(完整word版)余光中作文素材

余光中个人简介:余光中(1928年9月9日--2017年12月14日),中国当代作家、诗人,现居台湾高雄市。生于南京市,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因生日正好是农历9月9日,所以自称[茱萸的孩子]。在两岸三地游走居住教学的余光中老师,自言最喜欢的是香港和高雄,曾形容两岸三地是:“大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q8gj31jg044p5c1cp2i5zpak1cssx00db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