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土地资源学复习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

2、土地和其他相关概念的辩析:

(1)土地与土壤: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必需同时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诸要素,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这也就是土壤与土地两个概念经常混淆的原因之一。

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capability)。对于城市用地,土地生产力(效益)主要取决于区位要素,而与土壤肥力几乎没有直接联系。 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可以划分A、B、C等发生层次。

(2)土地与国土: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3)土地与景观: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重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

由此可见,从自然综合体的角度年看,景观与土地的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最大区别在于:景观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4)土地与不动产、房地产、地产: 不动产:移动后会改变性质和功能的财产 房地产:房产和地产的总称 地产:能够带来财产的土地 3、(1)土地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2)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包含土地资源 4、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 太阳辐射:主要是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 热量资源: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和无霜期等 ? 降水

(2)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 地形地貌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规律:有海拔高度、坡度、地貌类型等 ? 土地资源的地质条件分析:岩性及矿物质组成(三大岩类)、不同风化壳母质类型的土地资源特点 (3)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特征分析:

? 土壤的概念: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在生物、气候、地形、母质、时间等五大成土因素

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

? 土壤剖面与土壤的理化性状:土壤剖面、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可溶性岩类、土壤pH值、

土壤石灰质(土壤石灰质含量量多少,一方面反映土壤的pH值,另一方面对土壤养分的有效度产生影响)、 (4)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地域分布规律: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由于受地方性的地形、地貌、母质、水文或人为活动因素的影响而呈一定规律的分布,称为土壤地域分布规律

? 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指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度(南北)变化方向有规律地渐变现象。不同纬度热

量分布的差异是引起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异的主要原因。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自南向北,随着纬度度的变化,热量逐渐减少,依次分布为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黄棕壤——棕壤——暗

棕壤——漂灰土。

? 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指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经度(东西)变化方向有规律地渐变现象。距海洋远近

导致水热分布的差异是引起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异的主要原因。在我国温带地区暗棕壤——黑土——白浆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暖湿带地区,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着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土等土壤类型

? 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指在垂直方向上,土壤类型随海拔上升(或降低)而变化的分布规律。土壤

垂直地带性分布随基带生物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垂直带谱。

? 不同区域的土壤地域性分布规律:主要受地方性的地形、地貌、母质、水文或人为活动因素的影响。受

地貌和母质的影响,花岗岩丘陵上的土壤可能呈自上而下的同心圆分布;河谷两岸及其阶地的土壤则可能呈大致平行而对称的条带分布;扇形地上的土壤可能自扇顶到扇缘呈扇形分布。居民点周围的土壤,由于人为的活动随远离居民点而逐渐减弱,故其周围土壤的肥力也依次降低,从而形成了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以居民点为中心的同心圆分布规律。 (5)土地资源的生物要素特征分析:生物要素是土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起着主导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绝对作用。植被类型或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形成景观多样性的直接原因,也是土地类型或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

? 生物多样性:是指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 ?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 经济价值:提供食物、工业原料、药物、建筑材料及日用品

是一切农业生产的基础,同时也是改良种植作物和家畜的“遗传资源”

在生物技术尤其是微生物方面及遗传方面(转基因工程)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

? 生态价值:是维持生物界进化过程所必需的条件

在调节生物圈物理——化学过程的总平衡,特别是在碳氧的产生和循环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主导土壤与生物之间的养分循环,有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及土壤的保护,以及水圈的调节 可以吸收和分解各种有机的和无机的污染物,如参与水的净化 ? 伦理价值:人类在道义上有义务不去消灭其他形式的生命

根据代际公平的原则,人们有义务向下一代交接人们所接收到的东西 自然生态系及其物种是认识进化过程的真正实验室

生物多样性被赋予价值的准则:它是自然的、脆弱的,对人类和人类的永久延续是有益的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土地利用:

? 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主要原因:农业活动的扩张,砍伐森林造成森林的萎缩 大型水坝的建立和洪涝区的排水对水生区域造成了很大冲击,破坏了生物栖息地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实行集约农业而进行的土地合并,摧毁了分隔田块的树篱,减少了栖息地的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举措:乡村的全面发展 乡村景观保护 土地利用控制

(6)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 土地使用制度: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另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同时也是土地利用中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 两者关系: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使用制

每一个社会形态都存在着与土地所有制相适应的土地使用制度及其具体形式 同一种土地所有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使用制度及其形式 ? 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土地区位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除解释为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几何位置外,还强调各

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应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 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

? 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

土地生产潜力

?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

第一性生产力称为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5、土地类型及土地资源分类

(1)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即土地类型。 (2)土地资源类型: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它是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3)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关系:

?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同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 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自然属性;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依据——土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 ? 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 ? 土地类型强调自然属性,它与土地利用类型在概念上有区别,但划分土地类型时也要考虑土地利用类型。

相同的土地类型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农业适宜性、土地保护和改造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措施。 (4)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与方法:

? 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实用性原则;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针对性、

层次性

? 土地类型划分方法:过程法(发生法)、景观法和参数法

(5)土地类型的命名: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采用群众习惯的名称;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 (6)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

? 土地类型的地带性: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 非地带性规律: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包括空间结构和 数量结构

? 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由其构成要素中的气候、土壤、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综合作用而产生

(7)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非地带性):土地类型结构是指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

? 空间结构: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常见的有条带状、重

复式组合、环状、扇形、树枝状结构等。

? 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对比关系。或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8)土地类型的演替:它是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9)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特点如下: ? 其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 ? 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

? 在时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 ? 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性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

(10)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6、土地资源调查:是运用测绘制图方法或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信息收集和处理技术,调查分析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状况,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现实依据

(1)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的调查。大体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权属调查。 (2)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据;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具体实施过程;土地调查资料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综合发展规划,以及其他各种专项规划(城市规划\\农业规划)等的重要依据

(3)土地资源的调查任务: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土地利用分区;土地资源源调查的成果最后以成图的形式表达,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建立土

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或数据库。

(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土地资源普查,其重点是按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以县为单位查清各类用地的数量\\分布。另外同时还要查清土地权属及权属界线的位置

(5)任务:查清土地的权属、界线及其土地总面积;按土地利用分类,查清各权属单位和行政单位的土地类型、数量、分布及其面积(本调查的重点),故又称土地数量调查。

(6)内容:调绘界线;调研经验;量算面积;编制图件;汇总面积;编写报告

(7)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主要是对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土地类型等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状况进行监测 (8)“3S”技术:“3S”技术是GPS\\RS和GIS技术的通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7、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研究概述

(1)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定义: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研究方法:ECCO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多目标规划法;农业生态区法 农业生态区法:AEZ法:基本原理—模拟作物生长过程 ? AEZ工作程序和步骤: 调查农业资源,并制图 制农业生态区图

计算光温土生产力与光温水土生产力 计算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力 考虑经济投入水平问题 计算能支持的人口数量

8、影响我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问题

(1)耕地资源紧,面积不断减少,耕地总量难实现动态平衡 ? 后备耕地所剩无几;

? 非农建设将继续占用耕地,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耕地迅速减少 ? 生态退耕继续减少耕地 ? 耕地增加减少量合计

(2)耕地质量退化严重,粮食产量难以提高 ? 耕地总体质量不高

? 质量不断下降:耕地退化;耕地财产权利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用养不当导致耕地地力下降 (3)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抗灾能力差,种粮效益低 ?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

? 均田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抑制了种植业的规模化,机械应用水平极低, ? 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不强 (4)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

? 水资源高度短缺,区域分布不平衡 ? 水资源利用率低 ?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 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下降

(5)提高我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对策

?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水平;增加粮食进口 ? 保护:耕地数量或面积;耕地地力;耕地环境

? 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完善耕地使用制度;增加对耕地的基本建设投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9、土地生态系统:是由土地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动物等)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统一体,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核心。

(1)土地生态系统的特征:是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开放的动态系统;自然过程最活跃的场所,人类活动

的基地;具有自我调节和补偿的功能

(2)生态平衡: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种类、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物流和能流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 特点: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有序性及自组织性,自组织能力依赖于有序性,有序性又以自组织能力为目标。 10、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1)土地退化的类型: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资源的贫瘠化;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地污染 (2)土地退化的防治:包括防与治两方面

? 防是消除可能造成未退化土地发生退化和使已退化土地继续发生退化的各种动力因素;治是指对已退化

土地所进行的建设性改造 ? 一是从自然条件入手,人为改造土地条件,使地形\\土壤\\水\\植被\\热量等自然因素处于较好的组合状况;

二是从人类活动自身着手,采取有利于保护土地的开发利用技术和方法

? 水土流失防治:在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区,开始长江防护林建设,建立以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为主体的生

态防护林体系;在沿海水土流失区,以防风和防止水土流失为方向,建立防浪护堤等农田防护林网;在太行山区,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密切结合;在淮河\\珠江流域,也同样以水土保持和经济发展并举兴建防护林体系。 ? 土地沙漠化防治:

? 生物措施是主要措施:主要是通过营造防护林带和防护林网。另外,种草或栽培低矮灌木,增加地面植

被覆盖度也是有效的防风固沙措施。

? 工程措施的作用基本上同生物措施,具有见效快的优势

? 耕作栽培措施,对于耕地,留茬免耕。对于放牧草场,控制载畜量。 ? 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

? 是健全排水系统,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以防止含盐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达地表; ? 是控制合理的灌溉定额,发展节水灌溉,避免大水漫灌造成地下水位上升; ? 是控制灌溉水水质,避免因灌溉高矿化度水造成土壤积盐; ? 是在已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地方,排水洗盐,或种植抗盐作物;

? 是淡化地下水,特别是东部季风区的半湿润地区的盐渍化,可以采取雨季前大力抽取地下水,降低地下

水位后,待雨季补充浅层潜水;

? 是采用平整田面,减少田面的不平衡的蒸发积盐面,同时采取农业措施,增加农田的作物覆盖,以减少

田面蒸发积盐。 ? 地污染防治

? 控制和消除工矿业“三废”排放;

?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新措施,逐步减少农药用量和使用高效低毒易分解的农药; ? 推广平衡施肥法,防止地下水的硝态氮污染和富营养化;

? 对于已经污染的耕地,可以采取剥离表土的措施去除污染,不能去除污染的耕地,要坚决退耕。 11、区域开发的模式 (1)增长极开发模式:通过在区域经济系统内引入推动型并布局于适当的区位,通过功能极化与地域极化形成部门增长极和城市极,同时在经济空间和地域空间中以预想的渠道和强度,通过扩散效应释放其极化能量,推动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发展,促进区域开发目标的实现。 (2)点轴开发模式:

? 点:以高创新能力和高增长能力带动区域发展的各类区域增长极。

? 轴:连接各增长极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水陆交通干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及其沿线地带。 (3)网络开发模式

? 将已有各点轴系统内的交通与通讯等轴线加以连接,扩展成为一个纵横交织、遍布全区的网络,从而各

极点的扩散效应也交织成网。

? 将已有各点轴系统内的产业体系与增长极城镇体系连接为一个完整的网络,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多样化

的区域产业系统。

12、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特点及其开发战略

(1)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

? 土地资源数量丰富,人均占有量高 ? 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地区差异明显 ? 耕地质量低,坡耕地所占比例大 ? 未利用土地面积大,有开发利用潜力

(2)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 生态环境脆弱,土地退化严重

? 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严重滞后 ? 土地利用粗放,利用率和产出率低 (3)西部土地资源开发的战略和对策 ? 制定土地资源开发规划 ? 优化法律法规配置 ? 调整土地资源利用结构 ?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 加强和完善动态监测

土地资源学复习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2、土地和其他相关概念的辩析:(1)土地与土壤: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q18h8trhk01k8300wxv0h1ll01f5u01c4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