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课题申报范本:4159-倡导爱心教育 建设和谐校园的研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倡导爱心教育 建设和谐校园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当前的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已经进入“迎接核心素养时代”的新阶段,党和政府一系列教育方针和政策都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宗旨,要求学校顺应当代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素养特征,积极创新教育教学的实现方式,夯实培育现代公民素养基础条件。沙市区在此形势之下亦提出“建设高品位现代城市教育”之战略,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加强教育创新,培育学校文化个性和品牌,呈现“一校一品”之规模效应。我校于2015年秋季起,组织班子认真分析了学校现状和发展远景,特别是归纳、总结了“十二五”主导课题《学校实施和谐教育的途径和策略研究》的实践成果,全面而缜密地分析了“和谐教育”五年实践给学校带来的变化,它已为新一轮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前期成果与思想资源,形成了有效的实践策略和操作模式。课题组开展一系列专项研究,并邀请区教科院专家现场指导,紧紧围绕“有效完成两轮课题转接更新,保证教育科研的继承性、发展性和创新性轴心,将“爱心教育”作为新一轮研究的主题,并且形成三点共识:

第一,学校必须继承“和谐教育”的经验、成果,将之与新提出的“爱心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相融通,让“爱心”和“和谐”得以并融共生,疏通其内在逻辑关系。

第二,学校新提出的“爱心教育”,应以“和谐”为理想目标,释放“爱心教育”和“和谐教育”丰厚理论内涵,借鉴国内同类的研究成果。 第三,学校新提出的“爱心教育”应该与沙市区“高品位现代城市教育”战略相呼应,细化其目标和内容体系,以期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文化品位。 在反复论证和精心磨砺基础上,学校正式提出《倡导爱心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研究》课题,作为学校十三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导课题。 二、课题的主题词界定

爱心教育:它是以激发人的情感动力系统,唤醒人性之中关爱、帮助、同情、恻隐等伦理道德力量为宗旨的素养教育。“爱心”的原初意义是人类个体之间本能和本性层面的博爱、帮扶、同情、慈悲之心理,但本课题中的“爱心”更多的是从教育学和社会学角度上而阐述的。“爱心教育”倡导的爱是“教育之爱”,它超越血统和一般意义上的人类个体血缘、业缘、地缘等元素,更能体现人的社会性情感和价值观念。教育之爱能凝聚共识,引导共生,倡导共创,达到共享,是人性在更高层次的自我丰富与复归。爱心在此意义上构成教育的重要范畴和探索领域。 和谐校园:它是“爱心教育”全面实施后期望达成的理想状态,它以校园教育生活为纽带将各种教育要素整体优化而形成优良育人氛围和运行机制。“和谐”原初意义是“和睦”和“相合”的意思。它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处于协调、均衡、积极向上、互补互促以及共生共荣的理想境界。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变迁纷繁复杂的当代,“和谐”应该成为一种人的期待和追求的时代观念,学校教育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工程,校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催化力量。从办学方向上看,“和谐校园”也是现代城市教育文化品位与发展动能的标志之一。 三、课题的理论基础

(一)国家教育政策相关理论

党的十八大及前期颁发的教育改革《规划纲要》都突出了“立德树人”的任务和宗旨。强调基础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具有核心素养的新型公民,而新型公民必须是具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又保持身心和谐、具有阳光心态的善美之人。“核心素养”理念又对现代教育育人目标注入新的内容即培育学生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既富有博爱、慈善、悲悯、同情之心,又具备自爱、他爱和理解爱、创造爱的综合能力。其“素养”体系之中,“爱”成为一种关键元素。学校提出的“爱心教育“则是对教育方针的自觉遵循和积极

实践。

国家近年提出的五大新型发展观也为“爱心教育”的改革模式提供了思想理论的引领。 (二)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关于“爱心教育”的有关理论 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看,“爱心”首先是人的自然本能即从血缘之情起始,进而推及业缘、地缘、情缘等领域。“爱心”基于本能,同时又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的特质之一,人通过“爱心”的情感纽带加强社会交往,形成生产与生活的群体,共同开创文明社会,“爱心”因此超越原初意义而成为一种高级的社会情感和行为。“爱心”进入教育领域,它首先体现的是社会性情感即教育之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校与社会形成一种丰富的情感之场境,基于共同目标与理想,展开有价值的生活历程。“爱心”能唤醒真、善、美、圣,提升师生的生命境界,拓展“爱心”的价值内涵,让“爱心”在人与人(友爱)、人与自然(关爱自然)、人与自我(自爱)、人与社会(博爱)等层面展开成为教育的动力源泉,让“爱心教育”成长为一种社会性情感。 从中外教育史角度来看,很多教育家和哲学家都强调“爱心教育”的意义和功能。孔子的教育内涵的核心理念就是“仁”,他强调“仁者爱人”,无“仁爱”之心就不能成就教育,继后历代教育家都加以阐发,形成体系性的思想观念。外国教育史上的教育家对“爱心教育”也有大量精妙的论述。从卢梭、蒙台梭利到近代的布鲁姆、苏霍姆林斯基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持论不一,但都强调爱心教育的情感陶冶与人格塑造的功能,强调培养人的爱心的教育价值,并以此作为教育的核心理念。 (三)系统方法论理论

本课题系整体改革的研究课题,是一项从宏观、中观直至微观的教育改革工程,应该运用系统方法论原理,以“整体设计、分类推进、分步实施”最终达到“整体提炼,彰显实效”的状态。要求研究历程认真规划,按科学有序的实践方法进行研究。 四、课题实施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在课题实验之中应顺应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现实状态,遵循其自身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保证课题研究与常态教育工作高度融合,体现教育科研自身的规范要求。克服“空疏、生硬、片面”的常见弊端,追求科学的实效。 2、实践性原则

课题研究要与学校工作各个领域相结合,在教育行政管理、德育工作、常规教学、师德建设以及硬件建设等方面全面落实,达到既能“整体设计”又细化到具体项目的功效,同时要建立全员参与的校内研究网络。 3、主体性原则

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干部、教师、专职科研人员三结合的科研团队,聚力聚智,协同发展,让人的创造性在研究历程之中释放动能,同时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五、实验目标(四个子课题)

1、“爱心教育”引领下的生态体验德育研究 2、“爱心教育”引领下的素养课堂模式研究 3、“爱心教育”引领下的卓越团队建设研究 4、“爱心教育”引领下的校园和谐文化研究 六、实验内容及操作策略

(一)彰显“爱心教育”理念 推进生态体验德育

顺应国家教育改革形势,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运用“生态体验教育”理论与实验成果,使德育进一步融入学生常态生活,让德育充满教育之爱从而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展现现代公民的素养与个性风采,具体操作策略有三个方面:

第一、以“爱心教育“为主题,设计德育主题活动序列。

要深刻领会“爱心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通关系。梳理“爱心”的丰富内涵与逻辑层次,首先要倡导“立志报国”之大爱,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时代观念和进取精神。让“爱心”的内涵融入各类德育主题活动,特别是节庆活动之中。注重德育项目的资源融合和拓展。

第二,彰显“爱心教育”理念,完善德育课程建设。

加强小学思品、社会等德育课程教学研究,运用“生态体验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打破单一的课堂结构。适时适量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特别是发掘本土课程资源,延伸“青莲觅仙踪”等传统项目的引领作用,可以重点拓展唐代李白在青莲巷生活的史迹以及李白诗歌的课程资源,培育学生对民族经典文化的自觉认同与传承,形成以“李白诗歌诵读”为特征的学校德育课程系列,做靓学校“文化名片”。

第三,拓宽“爱心教育”资源平台,开展各类“爱心”校园活动。 开发“中华美德教育”活动项目,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忠、孝、仁、义、礼、乐、廉、耻”等道德理念以及人物和故事,体会中华传统美德以“仁”为核心的文化特质。培育学生爱国、报国之心,博爱、慈悲之心,自尊自爱之心,关爱自然、天人合一之心,积淀“少年君子”之人文素养。

(二)细化“爱心教育”策略,立体构建“素养课堂” “爱心教育”以情感为纽带,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它最主要的实践场境是课堂以及课程建设。要细化爱心教育的操作指标内涵,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四个维度,细析“爱心”内涵和价值。在“素养课堂”之中,要处理人与人的“爱心”联系,教师有师者之爱,学生有敬师之情,生生有互助之美,课堂形成富有爱意的文化氛围。“人与社会”中的“爱心”联系在于培育学生博爱之心,把握生活“正能量”和“光明面”,具有阳光心态。“人与自我”中的“爱心”联系则是强调人的自爱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有勇毅刚健之人格。“素养课堂”构建策略有三个方面: 第一,将“爱心教育”与“四学·四养”相融合,形成校本特色。 “爱心”通过内涵指标细化,能融入“四学·四养”体系之中。“学案导学”之中培育自爱、自信、自律、自强之品质;小组合作互学之中培育关爱、沟通、互助、共享意识的形成;体验探究悟学之中培育领会人性人情、陶冶情操、提升生活境界之素养;群激评价评学之中培育“共识、共生、共创、共享’之时代理念,体会团队合作带来的欢乐与体验。“爱心”最终融入“四养”,即习养能力、陶养品格、培养智慧、涵养精神,实现人素养教育优质状态。 第二,将“爱心教育”与模式构建结合起来,形成学校、学科、教师三级模式群。 要组织教师学习“素养课堂”相关理论与同类研究信息,精心研究“素养课堂”的目标、内容、策略和评价,逐步形成三级操作模式即学校模式、学科模式、教师个人模式。学校模式抓住共性和方向性问题进行总体设计,对下级模式有指导作用。学科模式针对学科自身特征和功能,反映学科的特质。教师个人模式则灵活多样,以富有实效、易于操作作为目标。 第三,要加强“爱心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和信息技术运用。 在加强国家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大力开发校本课程,特别是以班级和学科为目标的“小微课程”,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和开发力,凝聚学校的课程资源网络。进一步发挥“三通两平台”的信息技术运用,建设好“数字·智慧课堂”。 (三)强化“爱心教育”引领,建设卓越师资团队 “爱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学校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思想先导和营养源泉,能够促进卓越师资团队建设,培育“爱心教师”,让教育充满大爱,从内涵上提升品位。“爱心”对于教师而言是师者之爱即教育之爱,它以育人为宗旨,以无私、纯美的特征,超越血缘亲情而充满情感力量。“爱心教师”培育途径有三个方面:

第一、育师德,树立典范意识。

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关于教师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教师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程中的示范作用,师风关乎人风。同时要学习中国历代名师明贤教育理论和事迹,从先贤之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从同行名师群体之中学习和借鉴,修炼知识内功和道德境界。 第二、启师智,促进专业成长。

新形势下,教师要做一个思想者、实践者和探索者,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教育的要求,学习名师名课经验。自觉投身课程改革,提高对国家课程的理解力、执行力和小微课程的开发力,具有现代课程和教学观念,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型课堂。

第三、炼师能,向名师看齐。 以现代教师的能力标准锤炼自己,以名师成长典型经验为“看齐”标准,精心钻研课程和教法,努力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做风格化、个性化优秀教师。做乐学、善教、精思、创新的新型教师,逐步形成一支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骨干教师梯队。 (四)丰富“爱心教育”内涵,建设校园和谐文化

“爱心教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词,其目标是整体上建设学校和谐文化格局,这个文化不是局部的表述,而是精心设计的体系。它由精神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物质景观文化组成,集点成面地建构整体框架,完善其运行机制。以下从四个方面阐述之: 第一、以“爱心”为教育核心理念,建设学校精神文化 第二、以“爱心”为情感力量,营造优良管理文化 第三、以“爱心”为典型特征,创新学校课程文化 第四、以“爱心”为引领,构筑学校物质景观文化 七、课题研究方法 实验法 行动研究法 假设验证法 个案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

八、课题实验研究的步骤与时段设计

(一)课题启动阶段(2016、3——2016、6)

完成主导课题选题,邀请专家论证并撰写实验方案,召开专项评审会议。 (二)课题深化阶段(2016、7——2024、6)

课题组按方案设计展开各子课题研究,开展各种形式的理论培训与学术研讨活动,及时总结经验并物化成果。

(三)课题结题验收阶段(2024、7——2016、12)

课题组完成总体报告和子课题分报告,汇编试验成果专辑,邀请专家进行实地考核验收你,组织结题评审会议及相关汇展活动。 九、课题成果形式

(一)思想、经验等成果:归纳提炼教育理念及思想认识 (二)文字成果:实验专辑汇展

(三)现场或实物成果:典型课例、专题活动、课件等

课题申报范本:4159-倡导爱心教育 建设和谐校园的研究

倡导爱心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分析当前的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已经进入“迎接核心素养时代”的新阶段,党和政府一系列教育方针和政策都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宗旨,要求学校顺应当代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素养特征,积极创新教育教学的实现方式,夯实培育现代公民素养基础条件。沙市区在此形势之下亦提出“建设高品位现代城市教育”之战略,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q05s4ksb18xswm2yhl07916095eiv009g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