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三月份读书书目及读书报告 读书书目

《韦伯的两篇演讲——伦理之业》 韦伯 《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 《资本论》第二卷 马克思 在读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是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原话,意图通过这本书对资本的一整个流程的分析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的运作规律。在马克思的严重,对整个社会起着重要作用乃至是决定作用的是经济结构,所以对经济规律认识清楚之后就能够看清整个社会的运动规律,并从中得出马克思最终的结论,资本主义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在发展出了自己的掘墓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书中的人,并不是一种实体的人,只是一种经济关系的载体。正如吉登斯在对古典三大家进行评述的时候说,一切经济关系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样。马克思在这里只是将人作为一种载体,作为经济领域里的买者或者卖者,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承担者。这与马克思对于人、社会的定义有关,社会是人的关系的总和,同时人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通过这样的论述自然可以看出来马克思思想的关键词之中存在阶级关系、利益关系、经济关系这些词语。

资本论从总体的三卷来说就是在讲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第一卷主要是剩余价值论为核心来阐述资本的生产过程。在它前面叙述的商品、工资等部分只是在为剩余价值论的叙述做一定的铺垫。《资本论》第一卷的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商品的交换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的生产论、资本的积累。

劳动价值论,通过交换解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在同一商品中不能同时存在的矛盾。在这一部分马克思分析了商品的二重性以及劳动二重性,一个人在只能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以及价值中的一个,同时商品只有用于交换才能完成这种让渡,商品的拥有者只有让渡其手中的使用价值,才可以实现商品的价值。而这个让渡的过程就是将商品投入到交换领域中去。在这种交换的形式的分析中马克思引入了关于货币的论述,从最初的物物之间的偶然性交换,到扩大之后以一种商

1

品作为媒介的扩大的物与物的交换,再到以贵金属乃至出现稳定的货币作为中间媒介的交换。在这样的逐步扩大的交换过程中,马克思分析了货币的各种职能。商品的交换的公式是:W—G—W,从总体的方面来说商品交换的本质仍然是物物之间的交换,只是在交换的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交换的都是双方都需要的物品,因此就产生了货币这个中间的媒介。商品的这个交换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商品出卖换成货币,在马克思的叙述中,这个过程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失败后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生产者,也就是说商品生产者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如果失败的商品则不能称之为商品,只能是生产者手中的凝结了一定的劳动量的劳动产品,同时没有货币生产者自然也不能得到对他而言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有一段话,论述十分中肯:分工使他们成为独立的私人生产者,同时又使社会生产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关系不受他们自己的支配;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独立为物的全面的依赖的体系所补充。历史性。。。)第二个阶段是从货币再到商品的一个变换,或者说是最终的形态变化,是因为货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转换形态,或者说是他们普遍让渡的产物,所以它是绝对可以让渡的商品。货币的力量在第一卷中,马克思已经论述的很清楚了——商品的一切的质的差别在货币上消灭了,货币作为激进的平均主义者把一切差别都消灭了。(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德,......,这黄色的努力,可以使异教联盟,国家分裂。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

剩余价值的生产论,以货币向资本的转化为前提,追逐利润,获得对于剩余价值的支配权。货币在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有着一种矛盾,即总公式的矛盾。W—G—W,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怎么转化为资本的?等价交换原则怎么可以产生资本家所需要的利润呢?首先是关于资本的界定以及资本的特点。资本就是追逐利润的,如果不能产生利润,货币仍然是货币,不能转化为资本。但是从这个交换的流动的过程中,并不能得出利润是怎么产生的。也就是说利润的来源并不是交换,而是来源于劳动,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继而马克思引出了绝对剩余价值以及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按照马克思的叙事,资本家的利润就是商品的剩余价值,假如工人的劳动时间是12个小时,其中有六个小时生产的产品价值足以抵得上资本家给予工人一天的工资,那么这剩余的六个小时的时间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这就是利润的来源。只是这六个小时被资本家用工资掩盖了而已,因为工资是资本家名义上给予工人的十二个小时的报酬。工人的工资的水准最低的限度是要满足自己的生存,得不到就无法维持劳动力的更新,最高的限度就是还要生存资料、生活资料、后代的延续(持续的创造劳动力),从这个叙述可以看出,商品最后出手所获得的货币总数扣除工人工资、生产原料成本、生产工具的折旧费用等,余下的就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资本家恰恰就是为了获得这部分剩余价值的支配权。货币的增殖的过程就是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过程。

资本的积累过程,它来到人世间,每一个毛孔里都是肮脏的。资本的积累与原始积累是不同的。最原始的积累,马克思用英国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过程,从圈地运动、政府的法令、海外的移民、海外的资本投资等这些手段,英国完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自由的工人,人身的自由,同时又与生产资料的分离。这两样使得农民走进劳动力市场成为工人,除了进入工厂,别无它路可以走。

2

资本家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原料,有了土地,可以生产亦可以获取地租,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这个样子。

从马克思的分析框架,可以大致看出来这个过程,资本、劳动、土地,三个要素,不同的结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阶级,资本的占有者形成了资本家,土地的使用者形成了农民,劳动力的出卖者形成了工人。在资本的原始积过程中,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了无业游民。在这个意义上农民是自由的,但是同时又完成了农民与生产资料的分离,这样这种无业游民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就一无所有,这就被迫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工人。而资本与土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资本家这个阶层,要进行商品的生产就需要有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就需要雇佣劳动。为了保证生产的不间断,又需要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所以就有工资的界定的标准。

在资本论的第一卷之中,感触最深的一个是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过程却是是血与泪的历史,资本的每一个毛孔都是肮脏的,在马克思所罗列的有关工作日的叙述中,现在的我们根本就想象不到当时资本主义的工作条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人际的关系混乱到了什么程度。居住条件应该是欧洲后来疾病频发的原因之一了;其二是资本的魔力,消除了一切的不平等,消除了一切的差别,改变了一切。

但是资本论第一卷引人思考的地方有三处:其一是有关分工的叙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期,必然是要消灭掉小农业、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使这一切都卷入到市场中去,但是在大工厂里面的分工在马克思的叙事里面确实对人性的摧残。原来的没有机器时期,工人还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虽然这也是遭到马克思批判的,但是在大机器出现以后,工人只能盯着机器看着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人的身心状况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但是在涂尔干的叙述里面,社会分工应该是人们相互依赖的一个前提,但是人们如何能有这样的觉悟以这样有利于社会的生产作为自己的人生意义?这样是不是有些过于崇高了。这是二者之间关于社会分工的不同认知。第二在关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或者说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的核心是剥削,而韦伯的核心却是新教伦理下的资本主义精神,那么资本主义精神的勤俭节约能够产生这样的疯狂的资本社会吗?也许马克思的话也是有所偏颇,所以接下来梳理三者的时候想要好好的比较一下二者的不同以及出发点所在。第三,是马克思关于印度的公社的论述,在亚洲政治的形式不断变迁的形势下,印度的村社制度却是没有产生多大的变化,基层的制度的稳定与上层政治的脱节又该怎么解释?还没有思考清楚。

2014/3/20 张贯磊

3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三月份读书书目及读书报告读书书目《韦伯的两篇演讲——伦理之业》韦伯《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在读《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pyml3ilx50vngk59ep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