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料施用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效应
路冠军1 周得宝2
【摘 要】摘 要:在小麦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料对砂姜黑土区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明显提高小麦成穗数;增施有机肥对产量并没有明显影响。 【期刊名称】安徽农学通报 【年(卷),期】2012(018)019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小麦;群体;产量;秸秆还田
在小麦生产栽培研究中,合理施肥是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外不少学者先后进行过很多研究[1-4]。笔者根据对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小麦生产中土壤肥料需求情况的调研结果,以及小麦—玉米轮作、小麦深耕等种植制度,小麦生产轻简化、机械化、增施有机肥的需要,进行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试验,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1 试验设计与调查
1.1 试验设计 设5个处理,即:① CK,秸秆不还田,也不施用任何肥料;②秸秆不还田,不施有机肥,常规施用化肥(基肥:复合肥50kg/667m2,尿素10kg/667m2;拔节期追肥:7.5kg/667m2);③ 秸秆全部还田,常规施用化肥(基肥:复合肥50kg/667m2,尿素10kg/667m2;拔节期追肥:7.5kg/667m2);④秸秆全部还田基础上施商品有机肥(鸡粪)100kg,常规施用化肥(基肥:复合肥50kg/667m2,尿素10kg/667m2;拔节期追肥:7.5kg/667m2);⑤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小麦 N、P2O5、K2O 分别为 14、8、5kg/667m2),其中,氮肥按
底肥∶拔节期追肥4∶6施用,磷钾肥作底肥。
试验品种:宿553,播种量12.5kg/667m2,行距25cm。每个小区长9m,宽5m,小区面积45 m2。为了减少处理之间相互影响,每个小区只收中间16行,实收面积为36 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
1.2 试验观测调查 记载出苗、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抽穗、扬花、灌浆、成熟时期;在播种出苗整齐后定下双行1m样段,查基本苗;在越冬始期、返青、起身、拔节、抽穗、扬花、灌浆期观测调查群体;在越冬始期、返青、起身、拔节期观测记载个体性状,包括次生根、分蘖数;在越冬始期、返青、起身、拔节、抽穗、扬花、灌浆、成熟期测各器官干物重;成熟期收取样行考种;收获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群体动态变化 通过表1的群体结构变化看,从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抽穗期、扬花期和成熟期调查群体动态变化得知,各施肥处理群体数明显高于CK,表明不同的施肥方式均能促进幼苗分蘖,提高成穗率。秸秆还田的3个处理成穗数都高于秸秆未还田处理。5个处理之中,在常规施用化肥的基础上,秸秆全部还田的穗数为47.5万/667m2,比秸秆不还田多9.4万/667m2,增加24.67%,比对照多14.15万/667m2,增加42.43%;其次是秸秆还田和优化施肥处理穗数,46.8万/667m2,比秸秆不还田多8.7万/667m2,增加 22.83%,比对照多13.45万/667m2,增加40.33%;说明秸秆还田能明显促进小麦分蘖成穗,增加穗数。
2.2 生物产量变化情况 从表2情况来看,所有施肥处理生物产量都比对照产量高,成熟期秸秆还田且常规施肥的处理3和秸秆还田优化施肥的处理5生物产量最高,但收获指数相对较低,对照和增施商品鸡粪的生物产量最低,收获指
数最高,秸秆还田是否需要添加一些物质来提高秸秆腐熟效果,提高经济系数有待进一步研究。
2.3 穗部性状和产量结构分析 从表3考种结果来看,处理5优化施肥和秸秆不还田的处理2穗最长,不孕小穗最少,单株成穗最多;穗数和穗粒数则以秸秆还田又常规施肥的处理3最高,所以理论产量也最高。除对照的千粒重45.27g为最高以外,其他穗部性状和产量结构都不如施肥的处理好。
2.4 产量结果 产量结果方差分析表明,各施肥处理与不施肥ck相比,产量都达显著性差异,其中处理2和处理3与ck之间达到极显著差异,各种施肥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2(秸秆不还田,不施有机肥,常规施用化肥)产量最高为408.08kg/667m2,其他秸秆还田或施有机肥的处理相对较低一些,可能是在秸秆还田C/N增加,有机质分解过程中消耗一些氮素,减少了当季小麦产量的贡献,但是总体来讲砂姜黑土的土壤结构得到了改善,长期供肥水平逐渐提高,对下茬玉米供肥有好处,并有利于周年作物的均衡增产优质。
3 讨论
本试验安排在宿州农科院新区试验地,由于是新征农民砂礓黑土地,基础肥力不高,加上今年赤霉病较重,所以4个施肥处理之间产量以及各方面生产性状差异性不明显,特别是处理4增施商品鸡粪的处理产量等各种优势都没表现出来,这可能与各方面因素影响有关,理化分析结果应该能反应小麦内在养分转化和品质变化以及土壤养分和理化结构的不同;从以上群体动态、穗部性状、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几个方面的分析,也发现各处理之间的一些差异,为寻找各处理之间的规律和重演性,还需进一步试验探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