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 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1、能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知识技能目标 2、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教学目标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物候的相关过程与方法目标 知识。 3、研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鼓励学生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 教学资源 2、课件 学会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教学重点 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教学难点 处。 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方法 竞赛激励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微风轻抚,燕子呢喃着春的消息;烈日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田野金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大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的故事。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达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1、梳理结构,掌握方法 师生活动 老师通过课件播放音乐,展示一年四季的图片。 设计意图 通过音乐和画面,吸引学生兴趣,快速投入到本篇课文中。 解读理念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方法解读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老师通过课件展示并解读学习目简洁化的语言,让学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生一目了然,清楚掌握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1、学生自己把作1、学习任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气象、地理学者的简单介绍标何课文前,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是注在课本上 都要先了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也是我2、找2名学生读解作者、体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 课件上展示的字裁,便于针2、检查预习,掌握本节课字词 词,学生和老师纠对性的进3、理清思路 正读音,并要求标一步学习,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注在课本相应的掌握相关叫物候和物候学 地方 要点。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3、1名学生概括本2、第2和3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文结构 的设计是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4、老师引导学生为了检查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回顾说明文的相学生课下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关知识点 的预习情究物候学的意义 况,督促学4、复习回顾,复习说明文的相关知生完成教识点 学任务。 1、理清说明顺序 1、老师:老师抛
①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出了一个问题(展 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示问题),第一段 ②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按什么顺序来 因素?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写?那些词语可用问题的明?能否调换? 以看出变化? 设置来一2、探究说明方法 学生回答 步步引导①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老师展示四季变学生得出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化图—时间顺序 文章的写就是物候学。 老师出示问题②,作顺序(找②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学生先回答决定关键性词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因素,老师展示图语) 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片加以说明。分析 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从主到次的逻辑 ③第6-10段总体上来看,运用顺序。 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生回答不能调 ④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换的原因,老师出 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示答案。 禾。” 2、老师:本文用3、品析说明语言(准确、严谨、生到了很多说明方采用竞争动) 法,老师找了几方式,激励①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个,看谁手快、眼学生快速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丁香、快、脑快(老师出动脑,参与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示文中五句话),到课堂活比1960年迟五六天。 学生回答。 动中来 “左右”一词可否去掉?为什2名学生再找出自2、理解内容,品味语言 标。 么? 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红色的词语好在哪里? 4、疑难探究 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己找到的说明方法。 3、学生讨论分析语言的准确性 老师:我们都知道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除了这一特点外,这篇文章还有一个亮点,大家发现了吗? 学生:生动 老师:比如第一段,原来大自然一年四季有如此丰富的语言,作者生动的描写带给我们无穷想像,找找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老师还是想迫不及待的告诉大家,老是喜欢第一句,有个词深深吸引了我,大家知道是哪个吗? 学生:苏醒 老师:看来大家都喜欢这个词。苏醒,用拟人化的手法眼前展现一副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春》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拟人化的语言使自然充满灵性和活力,贴切的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这么美的画卷,大家想不想再 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悟事理。 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书设计 教学效果预测 了解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谚语。 采用竞赛传统上,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激励法,初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许多经中生有好验,农谚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它通胜心理,激俗又具有韵律,便于记忆,对传播农发他们的业知识经验起到良好的作用,你知道参与热情拓展延伸 有哪些吗? 和学习兴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趣。 它丰富多彩,瞬息万变,奥妙无穷, 只有做个有心人、细心人,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与大自然友好相处。 布置小任务:课下背二十四节气歌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 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课堂小结 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说明顺序:时间、逻辑 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生动、准确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学生会感觉乏味艰涩,所以在导入新课后时,借助多媒体展示了四幅画面:柳芽生长,荷花开放,满地金黄,白雪皑皑,大自然展示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传递着大自然的信息,并配以背景音乐,大多数学生会感觉有趣,眼前一亮,这样我就达到了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起到了铺垫作用。 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所讲的内容中,搜集生活中的农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为物候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更多的去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美美的读一读? 老师展示整理的词语分析。 学生齐读第一段 学生讨论问题② 4、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老师总结 南北两边学生PK,看谁课下找得多。 老师展示搜集的农谚和二十四节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