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中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分析
李晶
【摘 要】【摘要】 目的 了解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前后双眼视觉状况。方法 比较5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治疗前和治愈后立体视锐度及同视机三级视功能。结果 患儿基本治愈后,融合功能和远、近立体视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治疗中,应重视双眼视觉的检查和训练,以巩固弱视的治疗。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创新 【年(卷),期】2012(009)005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 屈光参差; 弱视; 双眼视觉
屈光参差是儿童形觉剥夺的常见原因,一眼或者双眼有屈光不正,两眼屈光度数差别较大且不能同时矫正,除造成中心视力低下外,更可影响双眼视觉的形成和发展,而良好的双眼单视功能是巩固弱视疗效的重要保证。本文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基本治愈前后双眼视觉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11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视光门诊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初诊年龄3.3~9.6岁,轻度弱视20例,中度弱视22例,重度弱视8例,双眼屈光度的差值球镜为1.50~8.00 D,柱镜1.00~3.50 D,经治疗6~48个月,50例患儿矫正视力均≥0.9,达到治愈。屈光参差性弱视诊断标准按照全国斜视弱视防治学组1996年提出的统一诊断标准[1],即两眼屈光度相差球镜≥1.50 D,柱镜≥1.00 D。
1.2 方法
1.2.1 弱视患儿治疗前后均行眼部常规检查,包括裸眼及矫正视力、眼位及屈光间质检查,排除斜视及其他眼部器质性病变。
1.2.2 双眼视觉检查 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在室内良好的自然光线下,距离40 cm戴矫正眼镜及红绿镜片进行近立体视功能的检查。
1.2.3 同视机检查三级视功能 Ⅰ级同时视功能采用狮笼图片(10°),Ⅱ级融合范围采用猫蝶图片(10°),Ⅲ级远立体视功能采用随机点图片。
1.2.4 患儿全部给予1%阿托品眼用凝胶散瞳配镜,根据患儿年龄及两眼视力不同给予相应遮盖、弱视治疗仪、家庭精细作业等综合疗法,定期复查视力、眼位、双眼视觉功能,每0.5~1年重新验光更换镜片度数,直至最佳矫正视力≥0.9。 1.3 评定标准
1.3.1 近立体视锐度 黄斑中心凹立体视≤60″,黄斑立体视 80″~200″,周边立体视 200″~800″,未检出 >800″。
1.3.2 同视机三级功能 Ⅰ级功能正常值-4°~+4°;Ⅱ级功能正常值-4°~+15°,异常值小于此范围;Ⅲ级功能以定性有无记录[2]。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弱视患儿基本治愈前后近立体视锐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同时视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功能及远立体视均有明显改善(P<0.05),见表2。
3 讨论
屈光参差性弱视又称为视像不等性弱视,常为单眼弱视,多发生在视觉发育的早期,即敏感期和关键期,在敏感期内双眼视觉遭到破坏后仍有重建可能。本组儿童治疗前后均处于视觉发育的敏感期,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治疗后只有6%患儿未检出近立体视,16%为周边立体视,表明经基本治愈后有相当多的患儿在治疗前没有近立体视或近立体视较差的患儿出现了近立体视或近立体视从周边立体视转为更好的黄斑中心凹立体视或黄斑立体视。研究还显示,患儿在治疗前出现远立体视及融和范围的异常和缺失,经弱视治愈后,相应比例都明显减少。随着弱视的基本治愈,屈光参差性弱视双眼视觉功能均有显著改善,但仍达不到正常,还需要继续进行弱视治疗和双眼视觉训练,促进弱视患儿双眼视觉的进一步发育和完善,提高视觉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斜弱视防治学组.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4(3):97-98.
[2]吴奇志,卢炜.弱视遮盖治疗对双眼视觉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08,28(12):921 -922.
doi:10.3969/j.issn.1674 -4985.2012.0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