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重点知识归纳
第一章:成像技术
1. X线的概念:是波长极短,肉眼看不见的电磁波。 ★X线的四大特性:⑴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⑵荧光效应—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⑶感光效应—是x线成像的基础、 ⑷电离效应—是放射治疗和防护的基础
①白→高密度组织 ②灰→中等密度组织 ③黑→低密度组织 2.MRI:长T1→黑影低信号→纵向弛豫时间;长T2→低影高信号→横向弛豫时间
3.CT:计算机体层成像
CT的密度分辨率比X线的高但CT的空间分辨率不如X线高 4.超声(US):
⑴概念:是指振动频率大于20000赫兹以上,超过人耳听觉范围的声波。医学上常用的超声频率为2.2-10.0兆赫兹
⑵超声设备由:⑴换能器(又称为探头) ⑵信息处理系统 ⑶显示器 朝向探头的正向血流用红色表示;背向探头的负向血流用蓝色表示 ⑶声速=频率·波长
★频率高→分辨率高→图像清晰→穿透能力差 频率低→分辨率低→图像粗→穿透能力强 ⑷多普勒效应的概念(P14)
★⑸人体组织器官的图像表现分为无回声、低回声、高回声、强回声四种
第 1 页
类型具体见(P15)表格 第二章 骨骼与肌肉系统 一、骨与软组织病变 ▲1.骨龄的概念→(P28)
2.基本病变表现:⑴骨质疏松;⑵骨质破坏;⑶骨质增生硬化;⑷骨质坏死;⑸⑹骨膜异常→具体见(P31)(掌握它们的概念以及X线检查) 3.疾病诊断:
(一)、骨与软骨组织的创伤:
★⑴.骨折→儿童骨折的特点:①青枝骨折;②骺离骨折( P37) ⑵.脊柱骨折
(二)、骨与软骨组织的感染: ⑴化脓性骨髓炎:分为急性与慢性 ,
急性→发病两周内无明显变化,以破坏为主;慢性则以增生硬化为主 ⑵骨结核:(以骨质疏松与骨质破坏为主) 长骨结核:好发于骺与干骺端; ★脊柱结核X线表现为:(P48)
①病变椎体出现骨质破坏;②椎体间隙变窄;③椎体后突畸形 ;④椎旁冷脓肿形成;⑤破坏区出现沙粒样死骨; (三)、骨与软骨组织肿瘤及瘤样病变(P51) ★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P50) ⑴良性骨肿瘤(骨巨细胞瘤)
★X线特点:以偏性心膨胀性骨质破坏为主,内见粗细不等的骨嵴,形成
第 2 页
皂泡影
骨巨细胞瘤最大长径与长骨横径一致。 ⑵恶性骨肿瘤(骨肉瘤)
★分为:①成骨型;②溶骨型;③混合型
★X线表现:好发于青少年,四肢长骨干骺端,可见局限性骨质破坏,骨
膜新生
骨,肿瘤骨的形成及周围软骨组织肿块的形成。 二、关节(P62) 1.基本病变表现:
⑴关节肿胀、⑵关节破坏、⑶关节退行性变、⑷关节强直、⑸关节脱位 2.疾病诊断:关节外伤:包括肩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 关节感染:化脓性关节炎、关节结核 第三章 呼吸系统
1.需要了解的一些知识(P73)
⑴.肺的横向划分:2、4肋骨前缘下端引一水平线将肺分成上中下三野; ⑵.肺的纵向划分:分为内、中外三带
⑶.纵膈的划分:⑴以胸骨柄体交界处至第四胸椎下缘划一水平线→分为上中下纵膈
⑵气管、升主动脉、心脏前缘→前中纵膈的划分 ⑶食管前壁、心脏后缘→中后纵膈的划分 2.基本病变表现: (一)、肺部病变:
第 3 页
⑴支气管阻塞:▲阻塞性肺气肿的概念(P80)纵膈偏向健侧 阻塞性肺不张→纵膈偏向患侧 ⑵▲肺实变的概念:(P82)
⑶空洞与空腔:厚壁空洞≧3mm;薄壁空洞﹤3mm
结核性空洞多位于上肺尖段、后端或下叶背段 ⑷结节与肿块:直径≦2cm者为结节;直径﹥2cm者为肿块 (二)、胸膜病变
⑴胸腔积液:游离性胸腔积液:区分以2、4肋前缘分少、中、大量胸腔积液(具体见P87)
局限性胸腔积液:分为①包裹性积液;②叶间积液;③肺底
积液
⑵气胸与液气胸:X线检查:①无肺纹理,为气体密度;②纵膈向健侧移
动;③对侧可见代偿性的肺气肿,液气胸时可见液平面(具体见P89)
⑶胸膜肥厚 ⑷胸膜肿块
(三)纵膈改变(P90)
★肺不张、胸膜增厚→患侧依位;胸腔积液、肺内巨大肿瘤,偏侧生长→
健侧移
3.疾病诊断: ⑴支气管扩张症
好发部位:左肺下叶及双肺下叶的背段
第 4 页
★分类:⑴柱状型支气管扩张症→可见轨道征,戒指征
⑵曲张型支气管扩张症→可见念珠征 ⑶囊状型支气管扩张症→葡萄串征
⑵肺炎:大叶性肺炎:X线表现(具体见P92) 小叶性肺炎 ⑶肺脓肿:为厚壁空洞
X线的变现为大叶性肺炎的变现+空洞 ⑷肺结核:
好发部位:双肺上叶及双肺下叶的背段 发病原因:为人型或者牛型结核杆菌引起 结核病分类:
① 原发性肺结核→X线表现呈“哑铃状”
② 血行散播性肺结核:分为急性血行散播性肺结核、慢性血行散播性肺结
核
急性血行散播性肺结核:X线表现→“三均匀”即分布均匀、大小均匀、密度均匀
慢性血行散播性肺结核:X线表现→“三不均匀”即分布不均、大小不均、密度不等
③ 继发性肺结核:为成人肺结核最常见的类型
浸润型肺结核;★慢性纤维性空洞:X线表现(具体见P98)
纤维空洞、空洞周围型改变、肺叶变形、代偿性肺气肿、胸膜肥厚及粘连、纵膈向患侧移位
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