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斗鸡介绍及图片
概述:亳州斗鸡主产于安徽亳州,分布于安徽省北部的亳州市谯城区、涡阳县、利辛县和阜阳市太和、界首、阜南等县及凤阳等地。 品种来源
斗鸡是中国古老的鸡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斗鸡走狗”的记载。安徽省饲养斗鸡始于何时,有待进一步查考,但从我国斗鸡的分布看,安徽省亳州斗鸡从中原输入的可能性很大。我国斗鸡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犁河谷地、吐鲁番盆地、哈密地区,陕西的宝鸡、西安河南的洛阳、郑州、周口、开封、南邱,以及安徽省皖北部地区。南方斗鸡很少,皖北似是我国斗鸡从中原向南流动的边缘地区。过去,中原一带的商品有一部分先经旱路到毫县,通过涡河、淮河经运河入长江航道,可抵江浙一带。毫县由于处在水旱交通连接的位置上,形成了鲁、豫、皖交界处的商品集散地。发达的商业流通,促进了文化娱乐交流。作为娱乐的斗禽—斗鸡也从中原先传到亳县,并在皖北地区逐步繁衍发展起来。其中尤以凤阳斗鸡大骨鸡更为出名。这可能与朱元彰在此建都有关。皖北地区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红芋、高粱为主。由于有充足的饲料饲养斗鸡,并在斗鸡爱好者的长期精心饲养和选择下形成了具有独特性能的皖北斗鸡,具有顽强的斗性和较高的斗技,体型也比河南斗鸡偏大。亳州城内半截楼茶馆、北门外吊桥茶馆、北门外德仁街茶馆,分“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会对打斗。围观者如堵,看到精彩处无不
手舞足蹈,啧啧称赞。亳州人自称这类活动是民间高尚娱乐,故至今流传不衰。
体形外貌
亳州斗鸡公鸡毛色有黑色、金黄、芦花和白色等,母鸡羽色有黑、淡黄、芦花和白色等。
喙宽而长,呈白色、黄色或黑色等。公鸡调教前皮肤白色,调教后红色,母鸡皮肤白色。胫黄色,高而粗,无胫羽。
亳州斗鸡体型较大,体格结实、紧凑,羽毛薄,腿高而粗壮,颈粗而长,胸部宽厚,肌肉丰满。通常可分为4个类型:粗糙疏松型、细致紧凑型、紧凑型和细致型。以紧凑型**好,细致紧凑型次之。
亳州斗鸡头半菱形或鳞头, 头小, 头皮薄而紧, 脸坡长, 细毛。冠型有平冠、鹅冠、玫瑰冠和核桃冠;冠、肉髯、耳叶红色。脸色鲜红有光泽, 近似无毛有细毛。鼻高而不下凹, 鼻孔大而呈椭圆型。眼大, 眼窝探, 瞳
孔黑色界线清晰分明, 眼珠有水白眼、白沙眼、菊花眼、绿豆眼、金黄眼、红眼等, 红眼为次等眼。耳孔呈圆型, 由扇毛覆盖, 耳垂小呈椭圆型。
斗性强的公鸡通常具有“五短三粗”的特点,即胫短、颈短、身短、脸短、尾短,喙粗、颈粗、身粗,或“五长一厚”的特点,即喙长、身长、胫长、尾长,胸厚。
品种评价
亳州斗鸡属观赏型、肉用型鸡种,主产于安徽亳州。亳州斗鸡体型较大,体格结实、紧凑,羽毛薄,腿高而粗壮,颈粗而长,胸部宽厚,肌肉丰满,喙宽而长,呈白色、黄色或黑色等。该品种具有适应性强、耐寒耐热、抗病力强、耐粗饲、耗料少等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