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后世各种思想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
找到源头,此时儒家思想产生、发展,成为“显学”。
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
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
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
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
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程标准 学法·素养 结合课本引言及第一子目的内容,了解诸子百家,分析“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条件,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 利用史料结合教材(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了解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 利用教材、材料并结合现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体会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体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及韩非子等思想家的主张,系统地掌握先秦儒家思想形成发展的历程,培养史料实证及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__________________
1.背景 社会基础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发生社会大变革,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奴隶制经济的崩溃、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活跃起来并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文化基础 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代表人物 (1)道家:老子和庄子。 (2)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商鞅、韩非子。
3.概况: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4.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孔子和早期儒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儒学的创立——孔子
(1)地位:创立儒家学派,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2)政治思想
①思想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 ②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3)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儒学的发展——孟子与荀子 人物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提出“民为贵,孟子 实行“仁政” 社稷次之,君为轻” 提出“君者舟统治者施政用荀子 “仁义”和“王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伦理观 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道”,以德服人 覆舟”,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3.孟子、荀子思想的影响 (1)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道家和法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道家 (1)老子
①地位: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思想
世界观 政治主张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等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辩证法 (2)庄子 ①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地位: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3)影响: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概念辨析】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争鸣”意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特别提醒】
“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构图解史】
孔子的思想体系
【精要点拨】
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施政纲领。
【特别提醒】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不能认为其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其中某些成分吸取了道家学派的思想,但不能据此说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
【易错提醒】
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
【概念补充】
法家的“霸道”
提倡“法治”,即强调严刑峻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
【名师点津】
墨、儒、道、法诸子百家的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易错提醒】
(1)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但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提出了“仁政”思想,将孔子“仁”的学说扩展为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施政思想。
(2)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本”思想有本质的不同。现代的“民本”思想含有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的原则,而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
(3)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家学派是指以老庄理论为基础的学派,经典作品有《老子》《庄子》等;而道教形成于东汉,是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