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佛教的四个境界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境界: 1. 声闻小乘境

在佛陀住世时期,能够听闻佛陀所教导的法义,而证得果智,称为佛陀的声闻圣弟

子。后把明悟“四谛”道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断除“见思烦恼”,叫“声闻”

声闻指的是罗汉,罗汉有四果,第四果罗汉出离了生死轮回,也就是了了分段生死,

开始了变异生死的人,是小乘佛教最高果位、大乘佛教里最低果位的人。

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

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断除见惑(我见、常见、断见等错误见解)和思惑(对世间事

物而起的贪嗔痴等迷情),证得涅槃(出离了生死轮回,也就是了了分段生死,),叫做声闻乘。

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

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後

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四果

一.须陀洹果

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名预流。即初果也。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

流。故名入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斯陀含果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即第二果也。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

三品犹在。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来。(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心起贪受。迷惑不了也。九品得。于上中下三品中又各分三品也。)

三.阿那含果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即第三果也。谓此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更不来欲界受

生。故名不来。

四.阿罗汉

果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即第四果也。谓此人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四智已圆。

已出三界。已证涅盘。无法可学。(四智睹。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2 .缘觉中乘境

也称辟支佛、独觉。在无佛住世的时候,独自修行,观“十二因缘”之理,觉悟无

常,断烦恼,证真理,从缘得觉,故叫“缘觉”,也称“辟支佛”。

缘觉指的是辟支佛,是属于中乘,比第四果罗汉略高,还没到大乘菩萨。 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

十二因缘是缘觉所修的法门。缘觉乘圣人比声闻乘利根,声闻乘闻佛说四谛法,从

苦谛上悟入,而缘觉由集谛上悟入,故较声闻乘为深。缘觉由集谛之无明,观十二因缘之缘起,无须听法,即依自力得觉悟,又称为独觉,即是辟支佛。因此缘觉乘也叫做独觉乘,或辟支佛乘,又因较声闻乘为高深,称为中乘,而下于佛乘及菩萨乘。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这十二缘起是说明人生的经过,换句话说,是有情生死流

转的说明。一切众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缘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

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故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都是形成相依的状态。

十二缘起,是由十二项互缘的支数,来说明现实人生的成立。

一、无明——为过去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或愚痴,或迷暗的意思。由此无明妄动,

众生轮转世间,是生死的根本。

二、行——是“行为”或“造作”义,即依过去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有时

作善的行业,有时作恶的行业,有时作不善不恶的事。这“行”和上面的“无明”,即是过去所做的惑和业,也便是四谛中所说的集谛内容。

三、识——入胎之心识,由过去感业动力,使阿赖耶识受果报,遇缘托胎,完成当

今之生命体。

四、名色——名是心识,属于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属于物质,故名色,为成立有

情生命体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五、六入——为六根完具位,谓于胎中名色渐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

六根,亦渐次具足。但这时的胎儿在母腹中只有几个月,虽成六根的模型,对外界的感觉,只有稍微些感入,作用没有完备,故称为“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时期。

六、触——即出胎后与境界接触,生起感觉,亦即对境界认识之开始。如自初生至

一岁内的婴儿时期,及进入二岁幼儿时期,其接触外境,只起简单的知觉,不能分别孰是孰非,孰苦孰乐,也没有憎爱的分别,一切举动很天真,这时可说是触的混沌时期。到三岁至五岁的幼童,接触外境的知觉力就渐渐增强。

七、受——即对外境接触的感受:指苦、乐、舍三受。如人生自幼儿四五岁时期到

儿童时期(六岁至十二岁),乃至青年时期(十四岁至廿三岁)的时候,心识逐渐发达,领受环境范围渐渐扩大,起居饮食、读书游戏及其他希求亦随岁月而增进,遇顺境则感受快乐,遇逆境则感受痛苦,尤其是青年时期,对爱憎的感受,特为显明。这就叫做“受的阶段”。

八、爱——以染著贪爱为义,由受而来,对于所受之境界奔驰追求。如青年时期,

对贪恋财物和男女色欲,已生出种种强烈的欲望,执著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松;有的越出轨则,未婚先有孕,故在这“爱的阶段”,尤其青年男女,宜谨慎调伏自己冲动的情欲。

九、取——是执取为义,即对所爱之境界执取追求,也即对物欲境界起贪恋,强烈

执取,据为己有,方满自己的欲望。于是三业不净,造出恶业,以业系身,而集成未来身心的苦因,这都是由“爱”“取”而来。

十、有——即是现有业力存在的意义。谓由爱著驰取不已,现世又多造恶业,而构

成潜在业力,感后有之报。

十一、生——即未来受生,由于自身潜在业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来的新生命。 十二、老死——这是说明来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环,生生不已

的流转道理。因未来既有老死,则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而与之俱来。而“生”和“老死”是未来世的二种因果,即将苦谛的内容加以详细的分别。

4生死循环 编辑

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生死循环,是通于以前、当今、未来的三世,由无明缘行,行

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死,不断流转,叫做流转门。而这流转门的因果:从过去“无明”和“行”的二支因,缘起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支果。又从当今世“爱”、“取”、“有”的三支因,缘起未来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谓人生,就是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叫做轮回,根本不外“惑”和“业”

为因,造成生死的苦果。释迦牟尼佛的悟道,就是觉悟这十二缘起的人生观道理。

并推究十二因缘的缘起,以“无明”为生死流转根本,如修道断无明,除爱取,就可解脱生死,故从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来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来世的生、老死亦灭。

(声闻缘觉只是出离了轮回,仍是心外求法,还没明心见性。声闻缘觉对于佛来说

仍是焦芽败种,不能续佛慧命。

声闻是小乘道罗汉境界,缘觉是独觉佛,也叫辟支佛,属中乘道;唯有走大乘道才

有资格称善知识。)

3 菩萨大乘境境

4 佛圆满极境

三十七菩提道品,四谛、十二因缘是正法,声闻、缘觉是正法。 缘起论

《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

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

那么,什么是因缘呢?

因者是主要的条件,缘者是辅助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和辅助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

就没有事物的存在。

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主因和辅因。当因缘具备的时候,事物就存在;

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

缘起论是般若思想的基础。 般若重视“缘起”。

《佛说造塔功德经》里有一个偈语:“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

如是说”。

今天,我们不论站在什么立场上来看,这四句话都是对的,世界并不是神创造的,

确实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

佛教的四个境界

境界:1.声闻小乘境在佛陀住世时期,能够听闻佛陀所教导的法义,而证得果智,称为佛陀的声闻圣弟子。后把明悟“四谛”道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断除“见思烦恼”,叫“声闻”声闻指的是罗汉,罗汉有四果,第四果罗汉出离了生死轮回,也就是了了分段生死,开始了变异生死的人,是小乘佛教最高果位、大乘佛教里最低果位的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osj69ejf64mn0h1luf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