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根本措施。 2.种子处理
同稻瘟病。吉林稻区用769农抗浸种2~3天,10℃左右浸种4~5天对防治恶苗病很有效。五常县用恶苗灵200ml加水60公斤,浸种5天,或用600倍溴硝醇充分搅拌均匀,然后浸种,种子和药液之比为1:1.2,在室温下浸种5~7天,可有效防治恶苗病。 3.改进管理技术
①不在中午高温下插秧,不插隔夜秧。 ②秧田或本田中发现个别病株时及时拔除烧毁。
③收获后的病田稻草尽快作燃料烧掉,不用病田稻草盖秧和作催芽时的覆盖物。
水稻病虫害防治之五水稻其他细菌性病害 (一)水稻细菌性褐斑病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主要发生在东北稻区。 1.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症状
在水稻的叶、叶鞘、茎、穗及小枝梗上都产生症状。病斑呈褐色。叶上的病斑赤褐色水浸状小点,后扩大呈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条斑,周围有黄色晕纹,后期病斑中心的组织坏死,呈灰褐色,并常融合而成一个大条斑。病斑常发生于包穗的叶鞘上,初为赤褐色水浸状短条斑,多数融合呈不正形大斑,中央组织坏死后呈灰褐色。穗部为污褐色近圆形小斑。
2.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病原
为丁香假单胞杆菌水稻致病变种
(Pseudomonassyringaepv.Oryzicola)。杆状,两端钝圆,时有弯曲,大部分单生或双链,革兰氏染色阴性,有1~3根极生鞭毛。在稻田的水中能活20~30天。病菌寄主范围很广,能侵染小麦、谷子及禾本科杂草20多种。
3.水稻细菌性褐斑病侵染循环
病原细菌能在受病的水稻、陆稻及杂草寄主的组织和种子上越冬,为第二年发病的侵染来源。水田的灌溉水中如有病菌存在,也可使水稻得病。
4.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发病规律
东北稻区从5月下旬幼苗期即开始发病,至7月中旬在叶片上大量发生,8月上旬叶部病势渐减,抽穗前后危害穗及剑叶叶鞘。 5.水稻细菌性褐斑病防治 ①无病田留种。
②清除杂草,减少病菌来源。 ③严防灌溉水从病田流入。 ④必要时可用链霉素和土霉素喷洒。 (二)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细菌性褐条病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一般发病10%~20%,严重地块达50%。 1.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症状
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多在叶脉上,尤其是主脉上出现
褐色小点,以后向上下扩展成褐色条斑,斑的长度可与叶片相等。发病重的秧苗不久即枯死,四叶期后病情逐渐减缓。成株期则在叶片的基部中脉开始,上下延伸成为长形褐条,最后全叶枯黄纵卷而死,叶鞘为不规则形斑,剑叶亦可发病。 病斑表面常有乳白色菌脓。 2.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病原
为一种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paniei)。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有1~3根极生鞭毛。病菌除危害水稻外,还可侵害大麦、燕麦、稗、谷子等。
3.水稻细菌性褐条病侵染循环
种子带菌可成为初侵染源,种子萌发的第一片真叶即显现症状。 4.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发病条件
(1)气候种苗三叶期遇春暖多雨或本田期低温多雨都导致发病重。
(2)洪涝洪涝使秧苗受淹则病害重,且淹漫时间越长、次数愈多,则发病愈重。孕穗前后遇洪水则剑叶及穗部发病重。水淹而气温偏低易发病。
(3)品种一般矮杆品种发病重,中、高秆品种发病轻。 5.水稻细菌性褐条病防治
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建立排灌系统,避免洪水淹没稻田,淹水的秧田或本田应尽可能立即排水,增施追肥,促进新根生长,加速分蘖,以减少损失。
水稻病害
一、真菌性病害 1、稻瘟病
叶瘟大田症状稻瘟病为害造成的白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