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微格教学训练自评分析报告
专业班级: 18汉语言文学2班 学生: 蒙光杰 学号: 22221118205
授课对象 李建立,朱勇,罗雨霖铃 曹帅 试教形式 自主/小组 试教时间地点 特教大楼 教学节段名称 雨霖铃总体把握 一、教学目标 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3、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面对面授课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背景,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设计 (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2)、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3)、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写别离的场面;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 3、具体赏析课文 (1)、上阙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下片课题 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 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4、学生提问并指导 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5、总结归纳 教师对之前提出的一些意向做出评价,并说明其相对应的意向 以及对诗歌情感进行归纳 注意:教学过程应详尽,包含主要的教师用语和师生交流环节,应体现针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所采用的具体组织和实施方案。 五、课后延伸 六、板书设计 小组交流情况 无 注:必须插入至少一张教学视频截屏图片 一、试教总体情况 比较差,第一次讲没有经验, 板书内容缺少 二、试教的优点及特点 第一次试教后声音好听 自评分析 语言流畅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对课件把握不够 对相关资料不够熟悉 四、改进措施 多看看课件熟悉课件 多查询相关资料 注:主要改动内容标红,用加黑字体 一、教学目标 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3、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改进后的教学二、教学重难点 设计 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第二次面对面试教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导入背景,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2)、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3)、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写别离的场面;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 3、具体赏析课文 (1)、上阙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 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4、学生提问并指导 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注意:教学过程应详尽,包含主要的教师用语和师生交流环节,应体现针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所采用的具体组织和实施方案。 五、课后延伸 酒,柳,风,月等意向相关知识 六、板书设计 第二次试教时特教大楼421 间/地点 注:必须插入至少一张教学视频截屏图片 一、试教总体情况 还行 二、试教的优点及特点 第二次试教自说不清楚,应该是没有 评分析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还是和上一次一样 四、改进措施 多试试,多看书,多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