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公路收费方式》制定中对若干问题的考虑
国标《公路收费方式》制定中对若干问题的考虑
国标《公路收费方式》制定中对若干问题的考虑
2007-01-29
交通运输论文
摘要:在分析我国公路收费政策存在的种种矛盾和收费公路成功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公路收费系统所应遵循的几项原则,并重点介绍了在制定国标时对几个热点问题的考虑。
国标GB/T19367-2001《公路收费方式》已于2001年5月颁布,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在该标准的调研、制定过程中编写组不仅借鉴了国外的成功经验,同时对我国十几年来收费系统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特别对当前存在的若干热点问题组织科研、设计、管理等各方面专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本文将在分析我国公路收费政策及建设收费系统所应遵循的原则基础上介绍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讨论结果以及笔者的一些考虑。
毋庸置疑,公路收费政策在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功。短短十几年时间,正是依靠这项政策筹得的巨额建设资金,使我国从零开始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位的高速公路大国,我国的公路交通条件发生了质的飞跃。
但是,和世界上其他执行公路收费政策的国家一样,这项政策的执行也充满着矛盾: (1)建设公路的目的是发展公路交通运输,进而促进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但实行公路收费后,制约了相当部分车辆使用收费公路,影响社会效益的发挥。收费站点过多、过密造成道路通行不畅,费额过高造成道路使用者负担过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实行公路收费政策是为了偿还贷款和继续发展,因此
希望获得尽可能高的收入。但收费公路增加了收费设施,其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均比免费公路高。在我国,由于大量采用人工或半自动收费方式,收费员及管理人员队伍庞大,用于收费业务本身的投资及运营费用又占相当大的比重。 (3)建设收费公路本为方便道路使用者,但相当部分的道路使用者(或部门)对交费有抵触,甚至发生纠纷,等等。
收费公路要想进入良性循环并最终取得成功需具备以下条件 (1)国家政策的支持; (2)公路网合理的规划、布局,收费公路建设的实际可行性; (3)国内外财政市场借货的可行性; (4)可靠的财务分析及风险的合理分担; (5)道路使用者的可接受性; (6)管理效率及有效性; (7)改善因收费带来的交通延误及其他不便,等等。
(1)经济性原则--收费系统及收费管理业务自身应尽可能的少投入多产出。比较有效的途径是: ·选择投资及运营成本较低,并且方便管理的收费方式及技术; ·提高收费系统自动化程度,尽可能精简收费人员; ·在保证正常收费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系统配置,使每项设施都能发挥应有效益。 我国相当数量的收费公路效益不太理想,并面临还贷的巨大压力,因此更应十分注重经济性原则。 (2)提高收费效率,提高收费车道的通行能力,降低收费人员的工作强度的原则。 (3)综合运用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以最经济的方法取得尽可能好的管理效果,避免过份依靠技术手段解决所有问题的原则。 (4)把握技术的先进性及适用性的界限,避免盲目追求技术先进而忽视适用性的原则。 (5)把握科研与生产的关系和界限的原则。科研来源于生产实践并服务于生产实践,并依靠生产实践不断地完善提高。但科研与生产又有严格的界限,科研成果只有达到基本成熟时才可用于工程实践,否则将造成重大损失,这方面的教训已不胜枚举。
总之,建设收费系统应牢牢把握工程的可行性,即任何一项技术或设施的采用首先应是必要的,有效益的,同时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又是可能的。
为了加快入口车道的处理速度,保证入口车道的通过能力,同时由于入口车道的
主要职能是发通行券(卡),不直接涉及收费,因此传统作法不配电动栏杆和摄像机。
提出这一问题的多是采用非接触式IC通行卡的地方,由于通行卡价格较高,需特别防止流失。为了避免在出口回收时引起纠纷(谎称入口未发卡),因此在入口车道加装电动栏杆,以保证每辆车在拿到通行卡后再放行。加装摄像机是为了加强入口监督,防止多发卡作弊,也有用于车牌照自动识别等目的的。
加装两项设备有利(以上所述)有弊,弊病一是增加了投资,(每车道2~3万元),二是电动栏杆的使用降低了入口车道的处理速度(经调查,装栏杆比不装栏杆速度降低约1/2),交通量大的地方需增加入口车道。最终经济上是否合算很难判断,因此标准将这两项作为可选设备,未作建议(或必须)设备。
欧美等收费公路国家大多采用自动发券机,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收费人员。考虑到我国起步初期道路使用者对收费操作不熟悉,在无人值守的入口车道易发生误操作和设备损坏;另外入口车道还要兼顾交通管理,防止受限制的车辆、行人进入,因此无法采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一些收费规范、秩序良好的收费公路已经具备使用自动发券机的可能性, 
;因此将其纳入标准,并建议向这个方向发展。
首先,从提高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干预和作弊途径的角度来看有必要采用。另外,一些车主为了少交费,甚至伙同汽车生产(或改装)厂在车辆出厂证件上将载重吨位(或客车座位数)降档,由此造成公路部门通行费收入的大量损失。这一问题的出现也使采用该技术变得迫切和必要。
但从技术角度看,在我国全面采用这一技术的条件尚不成熟,主要的原因是: (1)由于实行公路收费政策时间不长,也由于部分收费公路费额标准相对偏高,我国道路使用者对这一政策的接受程度还不能令人满意。在这个时期我国公路收费需
特别注重用户负担的公平合理性问题,这就使得国内绝大多数收费公路采用比较合理(按里程收费)而不经济的封闭制式,车型分类标准也采用了较为合理而不够简单明确的按货车吨位和客车座位数的分类方法。按这种分类方法,人工判别尚不容易,自动分车型就更加困难。 (2)如像欧美国家按车辆外形参数(如车高、轴数、轮数或轴距等)来分则十分简明,人工和自动分型均容易实现。但我国目前的车辆构成十分复杂,国内外生产(改装)的车种达上千种,如以外形参数分型很难保证公平合理性。这一局面在我国加入WTO若干年后可望得到改善。 (3)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我国用于公路收费的统一车辆分型标准迟迟未能出台。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开发和生产自动分车型设备就有些盲目。 (4)再借鉴几个经济发达的收费公路大国,在半自动收费的地方,其自动分车型技术也远未普遍应用。而采用这项技术的地方也多作为后置式使用(车型分类仪设置在车道尾部),作为对人工判车型的校核。究其原因也在于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以及运营管理方面存在某些问题(如误差的处理以及投资等问题)。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以及部分省市的迫切要求,标准将自动分车型设备列为可选项,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置。同时也希望通过部分省市的试点取得经验,为将来修订分类标准和推广自动分车型技术创造条件。
附带说明的是如果在封闭式系统的出口车道采用了自动分车型技术,那么入口车道就可以不再分车型,采用自动发券机的入口车道也不需要安装自动分车型设备。
对向行驶的车辆换券作弊是封闭式系统通过缩短里程少交费的一种作弊形式,而同一车辆换牌作弊(入口挂地方车牌,出口改挂军车牌)则更直接将应交费车变成免费车了。以上形式的作弊现象目前呈现蔓延趋势,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在入口将车牌号码写入通行券、出口进行核查是一种防范措施。国内外某些系统(如日本和京津塘高速公路)采用在不定期抽检时人工键入牌号尾数的方法,也有将人工输入车牌号作为入口固定操作的实例。
目前呼声较高并已有部分高速公路试用的是使用入出口车道摄像机及牌照自动识别系统对通过车辆的牌照自动、连续地提取、记录和核查的方法。这种想法是好的,但在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
(1)采用此技术的投入较大(据不完全调查每车道3万元以上),在几乎是”零成本”的人工输入车牌号方案的比对下,使用自动识别技术的性价比不占优势。 (2)由于应用环境、车牌状态以及技术本身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自动识别率和精度不可能达到100%(一般说法可以达到90%以上),而一个可用系统由于拒识或误识所造成的误差以及进而需要远程入口图像调用的比率应控制在千分位数量级。目前采用OCR(字符识别)+车牌图像匹配(入出口对拒识车牌提取特征参数进行比对)的方法有效地提高综合识别率,但又引发出新的问题:其一是特征参数位数较多,难以写入通行券(卡),需通过网络传输;其二是无法与人工输入方案在一个系统中混合使用,即如采用自动识别技术则所有入出口车道均需安装,而仅在繁忙的收费站安装的设想也很难实现了。
综上分析,在封闭式半自动收费系统中暂不宜提倡这项技术,标准中也未纳入。但应看到牌照自动识别技术是一项很好的技术,在无人值守的自动收费方式(如电子收费方式)中将会有应用的前景。
4.5关于建议在入口车道增加图像抓拍功能,并在出口车道与出口抓拍的图像对照核查,以防范换券作弊的问题
这种方法理论上可行,实际不可行。存在的问题除与牌照自动识别技术相类似外,还在于图像信息量很大(压缩后也有几十KB),无法随通行券(卡)携带,而需要以通行券(卡)编号为线索反查入口图像。如果每辆车都要核查的话,对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的要求将非常高,而且造成的交通延误将是不可接受的。
目前也有开发商尝试在入口将车辆图像直接打印在通行券上,这种方法需要采用二维条码通行券方案和较高分辨率的热转印打印机。这种方法需增加的费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