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协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相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相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六、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使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协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准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协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七、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实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八、默写古诗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 [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的记忆水平得到了训练] 九、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十、拓展延伸,积累使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泳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二、读题、解题。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协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1、相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相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o3td48e8s9sc9l3ppnv1xep036fc3019a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