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针灸学讲稿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针灸学》课程讲稿

绪言

针灸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最初只是古人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哪么什么是针灸学?研究内容又是什么? 1、 概念

简言之,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针刺和艾灸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 详而言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病治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应用针刺和艾灸及其他刺激方法作用于人体表面的腧穴,通过调整经络脏腑经络气血来治疗疾病的一适应症门学科。

针刺等刺激是通过腧穴、经络来发挥作用的。 2、 研究内容

针灸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腧穴——定位、解剖、作用、主治、操作。

(2) 经络——循行路线、生理、作用、病理、病候。

(3) 刺灸——有针和灸二方面。其中针涉及到针具、针刺手法、补泻手法、

及其他各种针法。灸则包括艾灸的制作、施灸的方法。 (4) 治疗——疾病的诊断、立法、处方、具体操作。 3、 特点: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 4、 针灸学形成与发展

起源:我国氏族公社时期,跨越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整个新石器时代 针具最初是用石头制成的,称为砭石,用来针刺腧穴治疗疾病。

灸的发明,是在人类知道运用火以后,与针一样,也是古人生活实践过程中发明的。 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时,因为火的烘烤而缓解,出现了“熨而痛减”、“灼而快然”的情况,故认识到熏灼也可以治疗疾病。并逐渐认识到易于点燃,活力温和,芳香走窜的艾,作为灸材,发展成为艾灸。 拔罐,原始社会仰韶文化,兽角“角法”

理论形成阶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工艺越来越精细,针具的制作也越越来越丰富,逐渐出现了竹针、骨针,铜针等,针具制作水平的提高,使针灸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经验的积累也越来越多,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古人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逐渐上升到理论。 针灸学国际传播与交流

1、6世纪传到朝鲜、日本等,16世纪末、17世纪初入欧洲 1、WHO国际培训,援非,70年代

2、1987年11月北京成立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世界针联” 5、 学习要求

针灸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大家以身试针,只有自己亲身体会以后才会有真正的了解。鉴于此,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求

1

大家二人一组,在点穴、针刺试针中相互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会针灸的操作。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概论

一、 经络、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 经,《说文》:“织从丝也。”从之义,《韩诗》云:“南北耕曰由,由即从也。”故“织之从丝曰经”,因而经当有上下直行的主干之义。又经通径,路径之义。 络,《说文》:“絮也”,加工成线义,即今联络之义,也就是网络联系的意思。最初将经络联称者是口问篇,言:“经络厥绝”。由于《内经》非成于一人之手,故经络的名称也不相同,有称经隧者,如调经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既然经络是在气血筋脉基础上产生,而筋脉又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当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

“络”指络脉,网络 为经脉别出的分支,较小,经与络纵横交错,编布全身

经络学说则是研究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关系的一种学说。

二、 经络的起源

经络的起源可以归为二方面:一是独特的医疗实践是经络概念产生的基础,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通过偶然因素发现了针或火的刺激可以治疗疾病,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部位被固定下来,随着针灸、按摩经验的积累,治疗疾病的体表固定部位被发现的越来越多,这样一来,针灸所产生的“气行”反应也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故部位和部位之间的联系就逐渐被认识,由点至线的现实,就是经络概念产生的基础。二是气血、筋脉概念的形成是经络名词出现的来源,古人通过对显示于体表的血管的认识而有了脉的概念,这一点从 字的古字中可以看出,《说文》云:“血理分斜行体中者。”《说文系传》进一步说明为:“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由此他们有了血脉、筋脉的概念,如《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经络的名词出现在血脉、筋脉之后,是在前二者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故气血、筋脉概念是经络名词出现的来源。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 形成的基础

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其年代相当久远,总而言之,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形成的,具体包括以下诸方面: 1、 针灸等刺激及气功产生的经气感应和传导的现象观察

一是古代医家在针灸一定部位时,病人会有酸麻胀等感应,而且这些感应还会传导,此种传导可看成是经络的循行。如《内经》所言的“气至”、“气行”即是指此。

2

二是古人在气功练习时,常常觉得体内有气沿着一定的线路流动,这种线路也是经络感应的径路,故也是形成的依据之一。 2、 腧穴主治功效的归纳分析,有序的排列

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腧穴的主治范围也越来越广,将其整理归类,可以发现主治范围相同或相似的腧穴常常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路,而这条线路上所出现的证候又同该线路腧穴的主治一致。因而由着腧穴功能的分类,以及相互间的联系而产生了经络联系的概念。 3、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临床实践中可以发现,当有的疾病发生时,在体表可出现一些线状的病理现象,如红丝疔 真心痛。循经压痛、结节、丘疹、色泽变化等。这些病理现象是经络内外联系的典型反应之一,并由此推理而与经络联系,因此也是经络形成的依据之一。

4、 解剖及生理现象的发现

虽然受古代礼教的限制,古代的解剖不会象现在这样普遍,但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解剖实践,如《灵枢。经水》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又如《灵枢。脉度》:“而古人最初对经络的认识是在筋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解剖也经络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见,经络的形成既有经气传导和腧穴功效的总结,也有解剖、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的推理。它们共同构成了经络形成的基础。 经络系统的内容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

经络系统这一名词出现的时间大约在五十年代后期或六十年代初,经络系统的内容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在建国后的第一本针灸学中,经络系统的组成与今天的内容有所不同,如经筋就没有出现在经络系统的组成中。即使今天也仍有不同,其差异主要是在对十二经筋、十二经别、皮部的归属上。一般教材中的经络系统组成内容如下: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二大部分,

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经筋、皮部。

十二经脉又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奇经八脉分为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脉;经别、皮部、经筋与十二经脉一样,也分别以手足之三阴三阳归类。

络脉分为十五络、浮络、孙络。

一、 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的总称。是联络内外的主体。如《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支节。”其中“节”字,是指腧穴而言,非关节之谓。哪么十二经脉是如何命名?分布规律如何?如何循行交接?经脉间的关系又是如何?

详最初经脉的命名在二帛书中比较简单,其中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是以阴阳或部位来命名的,如肓脉、泰阴温等;而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则是以四肢与阴阳结合部位来命名。如足阳明脉等。

随着十二经脉在《内经》中的出现,根据其循行所联络的部位,十二经脉的命名也较以前复杂,基本是以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结合来命名。其中的阴阳

3

针灸学讲稿

《针灸学》课程讲稿绪言针灸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最初只是古人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哪么什么是针灸学?研究内容又是什么?1、概念简言之,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针刺和艾灸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详而言之,以中医理论为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o3ma590r29ersb9r14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