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爱的惩罚》微课讲义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爱的惩罚》微课讲义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大家晚上好,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医学及心理咨询工作。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爱的惩罚”首先我给大家讲二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有一位青少年,他因犯罪被判了死刑,在临死前,他提出唯一的要求是要最后见母亲一面。儿子见到母亲后,对母亲说:“我就要离开您了,让我最后吃一你口奶吧。” 当母亲靠近儿子时,不想儿子一口咬掉了母亲的奶头,并愤怒的说:“妈妈,我恨你!当年我一次次犯事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打我!”

第二个故事是:有一个上小学的男孩,放学回家,在路上感觉自己肚子非常饿,经过一个水果店门口,看到许多好吃的水果摆在店门口,男孩看看门口没人,就顺手把一个大大的苹果塞到书包里,这时正好店主走了出来,店主揪了男子“谁叫你偷我家苹果,拿出来!你是谁家孩子?这么没教养,快把你妈妈叫来,你妈手机号多少?男孩子不肯告诉妈妈的手机号,可是老板说,如果不给,我就不放你回家,不让你妈知道你这行为,你下次还会来偷。男孩子没办法,只有告诉了妈妈的手机号,心想这样自己到时就可以让妈妈接回家了。可是妈妈来了后,气愤的当着店主的面给了孩子狠狠几个耳光,这时周围已围满了“看热闹”的人,有的说这孩子偷人家东西确实不应该,有的说这店主这样也有点过份了,不就是一个苹果嘛,有的说“肯定家长平时不太教育孩子”,这时家长听了更气愤了,冲着男孩吼着“还不赶快死回家去!”男孩子掉着眼泪跑走了。可是,不到10分钟,却听见远处有人喊“有人跳楼了!有人跳楼了!”这时妈妈如梦惊醒“会不会是我的孩子?”她赶紧跑过去,果然是这位男孩子跑到不远处的一幢楼上跳楼自杀了!

各位家长!大家听到这二个故事,您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第一个,因为这位妈妈平时从来不惩罚自己的孩子,平时总是包容孩子,哪怕是一次次犯错也不舍得惩罚孩子,孩子在临死前痛恨自己的妈妈当年为什么不打自己,也许当初给予自己一定有效的惩罚,自己也许不会发展到这种地步,可为期已晚!第二个事件,这位妈妈对孩子的犯错确实给予了一定的及时的惩罚,但却让孩子走了自杀的后果,这又是为什么?

各位家长,我们先不分析这些,让我们进入今天微课的的主题: 我们都知道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对孩子实行“赞美教育”,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是的“赞美教育”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但是有时我们又发现,有许多只在赞美声中长大的孩子却经不起挫折与失败,他们听不得别人一点点批评。所以我们不应勿视“惩罚”在孩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其实孩子总是在试探性的行为中成长的,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培养他们形成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是需要相应的引导和强化的。而这个强化既包括正强化,如肯定、表扬、奖励等,也包括负强化,如否定、批评、惩罚等。不能因为孩子喜欢表扬和奖励,我们家长就一味地给他们甜蜜的糖水,否则他们就永远不会知道生活中还有黄连的苦,也很难承担相应的责任。其实“赞美和惩罚,就像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每个孩子都有可以赞美的地方,自然也有可惩罚之处。正确的给予表扬,可以给孩子以极大鼓舞;恰当的惩罚,也会促使孩子进步。孩子没有经历挫折“会使孩子变得脆弱异常”。任何东西都是需要平衡的,当然孩子的教育也需要赞美与惩罚之间的平衡,才能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才能让孩子飞得更高更稳。( 这就是惩罚的必要性)

但是如何有效的惩罚呢,这似乎又成了许多家长的一个人难题,惩罚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好能让孩子改正错误,使用得不好会伤害孩子。

接下来我们就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什么才是有效的惩罚?什么才是爱的惩罚?

一、首先第一个问题:什么叫惩罚? ——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惩罚”二字似乎是打骂的代名词,惩罚不就是打孩子吗?如果这样理解就是对惩罚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打骂只算能是其中的一种。 ——行为主义心理学把惩罚界定为“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种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 二、惩罚教育有哪些意义? 1、惩罚能促使孩子改正错误,

惩罚之所以能促使孩子改正错误,这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效果律在起作用。效果律认为:孩子“快乐则接受;痛苦则拒绝”,要使孩子继续或终止某种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做到这一点。事实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通过奖励的办法让孩子满足的,如孩子故意损坏东西、坚持“顶风作案”、乱提不切实际的要求等等,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惩罚 2、惩罚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有益补充

我们的社会是法制社会,当然家庭需要一定的规矩,学校也需要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人的成长就好像一棵树的成长,总需要进行修剪,去掉多余的枝叶。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比如一个人如果做了对不起朋友的事,一般人都会感觉心理有内疚感,有时希望朋友能骂自己一顿,这样可能感觉舒服一些,他为什么希望朋友骂骂自己呢?就是取得犯错后的一种心理平衡”。 3、惩罚有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责任感

美国前总统里根儿时的故事常常被当作惩罚教育的典范。1920年,一个12岁的少年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这块玻璃是花12.5美元买的,你得赔偿。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他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就是美国前总统里根。惩罚有利于责任心的培养,孩子正是在一次次的惩罚中学会了去承担责任。

三、惩罚的方式有哪些?:

1、批评教育:是最常见的一种惩罚方式,主要是针对孩子的一般过失或不良行为,以言语的形式指出孩子的过错。

2、自然后果法:有时孩子犯了错,家长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比如,孩子喜欢乱丢东西、总不收玩具,那么家长就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后果,这时家长就可以利用自然后果策略,将儿童没有归位的玩具藏起来,让它们“失踪”一段时间。儿童乱扔的玩具越多,“失踪”的玩具也越多。渐渐地,儿童会认识到遵守玩具及时归位的规则其实是为了方便自己在需要某个玩具时能够很快找到它,从而内化结束玩玩具结束时将玩具及时归位的习惯。

3、失去某些特别待遇: 比如平时父母周末会经常带孩子到公园去玩,如果孩子出现某些不合理行为,而且说教总不听,家长就可以剥夺孩子周末出去玩的待遇作为惩罚。还有,比如将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暂时取消,作为惩罚。 4、错误补救方式

错误补救方式是指引导儿童以正确的方式弥补其不当行为造成的过失,从而强化儿童的规则意识和“有错就改”的观念。比如在亲子微群里经常有家长问“我家孩子老粗心怎么办?经常加法写成减法。”如果发现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时,马上叫孩子把刚写错的题再试一次,如果做对了,然后问孩子“这次是怎么做到的呢?很好啊!”,这样做不但可以表明家长的期望,还可以为儿童提供练习正确处理问题的机会,让儿童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

5、冷处理法:

比如有的孩子只要没有满足她,就会总闹腾,有时会睡到地上打滚,特别是在人多的时候,更是这样,给他解释也没有,只要不影响到别人,可以采用冷处理,就随他闹去;若影响到别人,将孩子抱走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闹够。孩子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某些目的,当他看到自己的闹腾没有效果,他自然会选择放弃。这样就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闹和大人满足要求之间建立条件反射。

6、将功补过法:惩罚的目的不仅是要制止某种错误行为,更重要的是还要引发好的行为。因此,让孩子用做好事来代替应该受到惩罚的“坏事”,将功补过。

比如孩子不注意卫生,乱扔垃圾不爱卫生,为了要让孩子当面把扔的垃圾捡起来,一般家长可能会说“是你扔,所以罚你把垃圾捡起来”一般孩子很不愿意,要把刚才的到底怎么说才更有效呢?将功补过法,但如果换一种说法,我们可以说“因为你刚才乱丢垃圾干了错事,现在给你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去做同样一件好事来弥补,这个好事说是把刚扔的垃圾捡起来”,这样,孩子大多喜欢听。这就是将功补过法。 7、体罚:就是平时所说的“打”,当然我们不提倡轻易的打孩子,不是万不得以,不要采用体罚,(后面我们将详细的说如何打才更有效) 四、什么是不合理的惩罚?

1、父母错误惩罚观念:有的家长认为打孩子是父母的权利,完全没有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可能还有一些人,自己小时候就是被父母打大的,所以现在理所当然地认为打孩子也是随随便便的事儿。

2、没有原则性的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把新衣服给摔破了,有的孩子不小心把吃饭的碗给打破了,家长不但不安慰孩子,还给他痛骂一顿,甚至打一顿。“我小时候,我妈妈就发生过这样的不合理的惩罚,小时候吃饭很少在家里吃,家在农村,吃饭时最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吃,所以经常端个碗到到外面去吃,有一次在外面,不小心把吃饭的碗打碎了,回家我妈妈给我打了顿,后来又把碗打破一次,我害怕得不敢回家,生怕妈妈再打我,后来我跑到我叔叔家,在他家借了一个碗拿回家交差。 3、经常用怒吼来惩罚孩子

其实用怒吼会给孩子带来恐惧的伤害,也会影响父母在孩子中的形象,当然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有一次一位幼儿园老师叫孩子们画自己的妈妈,有一个孩子画自己的妈妈的画像就象一头狮子,老师问他为什么把妈妈画成这样,这位孩子说,我妈妈经常发怒时就是这样的”。 有专家分析喜欢经常用 “怒吼”的方式来对等孩子,是父母无能的表现,父母无计可施,只能依靠咆哮来发泄情绪,教育孩子

4、在愤怒情绪下打孩子

现代人似乎都很暴躁,心里都藏着一团火,随时被点燃爆炸。生活不如意,事业不成功,和领导闹意见,和婆婆闹矛盾,和老公闹离婚??怎么静的下来呢?可怜的孩子,总是沦为大人的“泄愤工具”!(现在在网上报道到的家长家暴导致孩子致残的太多)他们真的是在教育孩子吗

6、不顾及孩子的自尊与承受能力:经常家长在大众或外人面前批评自己的孩子,甚至是打孩子。上面提到的故事中那位妈妈就是这样。如果这位家长不在众多人面前惩罚孩子,而是回家后先与孩子沟通再进行适当的惩罚,也许孩子就不会发生这样的后果。

对孩子的好奇行为进行惩罚,

五、接下来我们重点谈谈如何有效的惩罚? 1, 明确规矩、指明方向:

1)有很多时候,孩子的错误是因为他们确实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所以一

定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明确的要求是什么?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如果做了,会有什么样的惩罚,与孩子事先达成共识。如果孩子事先不清楚规则,家长突然惩罚,会让孩子非常委屈。所以惩罚一定要与规矩相结合, 事先把合理的惩罚后果告诉孩子 如果父母决定使用某种处罚方式,那么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释清楚后果将是什么,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警告 ,同时也让孩子明白承担这个后果就是他的责任。

2)批评孩子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能改正,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对于小孩子,他们本身还不具备严密的思维和逻辑,他们是在不断的尝试中成长的。所以,除了批评,必要的时候,还要帮助孩子,把改变状况的更好的方法教给他,这样可以避免他不断的犯错误。 2、惩罚要及时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 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有的家长经常孩子威胁,当孩子做错事时,会对孩子说:“你等着??等我有空时再来收拾你!”“有空是什么时候?收拾又是怎么样的收拾?”或者,如果是胆小的孩子,会一直非常恐惧,难以释怀,心里压力太大。有的让孩子呢,就不再把家长的话当回事,反正以后再说,以后孩子忘了,大人也忘了;同样是没有达到惩罚的效果。 3、惩罚时要保护孩子的自尊

首先在大众面前孩子的自尊心是严重挑战 孩子觉得自己没脸见人这种偏离客观的认知,甚至会容易导致冲动自杀。

4,惩罚要适度: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脾气秉性,有些孩子可能只是批评一句就非常难受,有的孩子可能要严厉批评或者体罚才能达到效果,所以对待不同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度。 5、避免多重惩罚:比如有的孩子在学校淘气、已经受到老师的惩罚了,那么回来我们家长就要注意,多倾听孩子的感受,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给孩子再骂一顿或打一顿,这样有的孩子是无法承受的,有的孩子这时可能会走上极端。 6、父母不要用情感来惩罚孩子:

有的孩子不听话,有的家长会用自己的态度来惩罚孩子,他们会对孩子说“妈妈不高兴了,爸爸生气了!”,然后就好长时间不理孩子,让孩子感受自己生气的面容,小孩子天生就是敏感的,他们非常在意父母的态度或者情绪,父母的不高兴对他们是非常难以忍受的,尤其他们认为这是他们造成的时候,他们会非常的内疚。这样做效果看起来好象挺好的,孩子会哭泣,请求原谅。但是父母这种冷淡态度,会让孩子误以为父母不爱我了,而不是他们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家长要严格区分“罚事”与“罚人”,如果 经常这样,会让孩子过于在意别人的情绪,长大了也会以别人的情绪作为自己衡量事物的标准,从而失去自己的主见。所以,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指出孩子到底错在那里,而不是从感情上惩罚孩子。 六、孩子该不该体罚(就是平时所说的“打”)?

当然我们不提倡轻易的打孩子,不是万不得以,不要采用体罚方式。

美国哈佛教育学家王涛博士,他的观点就认为,孩子是可以打的,他认为打有时是一种有效的惩罚手段,也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关键是如何打?问题是家长要会打,既要有效,而又伤害孩子,同时又体现出父母的爱。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的打孩子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内容: 什么样的情况可以打孩子?

采用其它的表扬、惩罚方式都不管用,比如:屡教不改,道德败坏,这时候就可以考虑用打的方式适当惩罚,比如孩子总偷东西。总是出去打架等等,当然这种事情发生,本身也有家长教育的责任,除了打孩子,更需要自我反省和改进。当孩子接受一次狠狠的体罚,或

许会刻骨铭心地记住自己的错误。

1、前提之前提:家长打孩子时不能带有愤怒

这时有的家长可能会说了“我不生气了,那我还打孩子干嘛?”如果说是这样,那么你是因为生气才打孩子,那到底是为了宣泄自己情绪,还是为了教育孩子呢?带有愤怒情绪下打孩子,这样性质就变了,一个大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把这样一种情绪发泄到弱小的孩子身上,不断不会有明显的效果,还会把这种情绪感染了孩子,带给孩子的不是恐惧就是愤怒。 ——打孩子前,父母或者育儿者等成人首先要想明白:打是因为孩子触犯了规矩,还是因为自己心中的愤怒?(我有一个熟人,他和老婆离婚了,他自己说老婆是被他给打跑的,他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有次我问他,你父母关系怎么样,他说,我是从小看我父母吵架长大的,我爸爸经常打我妈妈的)他的这种情绪,会不会也有受他爸爸的影响呢?我们不能肯定绝对有,但至少会有一定影响的。

——愤怒的情绪将破坏教育的内涵:而把成人的情绪、怒火直接发泄在孩子身上,那对孩子是极其的不公平,甚至说也是一种犯罪。 2、用什么打最合适?

有的家长一生气就直接用手打过去,因为太方便了,拿起来就是,有的家长一下找不到东西就脱下鞋子打。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因为手这个工具是我们随身“携带”,太容易被利用,太容易在冲动之下就轻易出手。所以我们一定要找一个东西来代替手执行惩罚任务,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家法”。”(家是家庭的家,法是法律的法 ——一定要用“家法”而不要直接用手。现在淘宝上就有得卖了。

为什么用“家法”打孩子好?因为这个“家法”在这里就代表了——“规矩”就是我们所说的家规,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告诉孩子这个规矩(家法)是在爸爸妈妈之外,是在爸爸妈妈之上的,我们对它都要有敬畏之心,父母和孩子都得遵守。不要让孩子以为父母本身就是规矩,而父母只是规矩的执行者。要让孩子与“规矩”之间形成链接,让孩子自觉的遵守生活的规矩,而不是与父母之间形成打的链接,就算是孩子被打了,他也明白是自己违反了这个规矩这个家规,而不是违反了父母,孩子自然而然就不会恨父母这样做了。

——让要孩子理解“家法”的震慑力,家法就是规矩,它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平时打孩子的这个“家法”不要把它藏起来,要放在一个比较显眼的地方,(我儿子小时候,我也给他准备了一个“家法”是竹子做的,平时就插在一个客厅的窗户边上,有时一抬头就能看到,有一次儿子的一个小伙伴来我家玩,这个小伙伴看到插在那里的小竹子。就准备拿下来玩,你猜我儿子怎么说“不能动!不能动”那个是我家的“家法”,是不能动的,当时我在房间看书,听到儿了辽样说心里暗笑,儿子对这个“家法” 已经有一种敬畏感了),我们都知道打孩子不是目的,“这个“家法”则是规矩的具体代表和体现,让孩子看到“家法”就会检视自己的行为。就像好的法律是要起到威慑作用来防止犯罪,而不是为了犯错之后再惩罚、教育那样。其实这个“家法”插在那里多年,真正打在孩子身也才三次,但它却一直在发挥家规的作用。

——而用“家法”打的好处还有就是给家长时间冷静下来,家长去拿这个“家法”的过程哪怕只有几秒,也会让家长的情绪得到一定的缓解。不至于在愤怒的情绪下打孩子。 3、打什么部位比较合适呢?

有的家长想打哪就打哪,那个地方方便就打哪里? 有的家长直接打孩子头部、或者直接打耳光,或用脚踢孩子,这样造成孩子伤害的事故不少见,这些都是非常不可取的。那打哪个地方比较合适呢?可能大家都知道,一是可以打手心,二是小孩子可以打屁股。因为这二个地方是相对比较安全的。家长一定要掌握这个力度,打手心,要让孩子感觉疼,但又不至于伤到孩子。这样才能起到有效的惩罚效果。

4、打之前一定需要语言交流,要有爱的表达

——首先告诉孩子,妈妈爱你,但是不能因为妈妈爱你,妈妈就违反这个规矩,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打,不是要打而是不得不打,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不是爸爸妈妈要打他,而是他违反了规矩,按照规矩要惩罚,让孩子看到你在打孩子时也是一种无耐,从父母的这种无耐中,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那份爱,也读懂了父母对规矩的敬畏。 5、适当的改变一下方式,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位学者,叫刘志雄,他是美国信息系统博士,他写过好多书,是位成功人士,他有二个孩子,有一个儿子,十岁左右是特别淘气,非常不负责任,经常犯错,爸爸也经常惩罚他,有一天,他又犯了错,爸爸就问他“你说怎么办?”没想到儿子回了句“打呗!”父亲感到非常难受,因为他感觉到儿子已对惩罚的冷漠与不尊重。他感觉自己非常的失败,所以他到房间进行反思,为什么?为什么?反思后他把儿子叫过来,他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对儿子说了四句话:第一句:爸爸爱你!(这里有爱的表达);第二句:即使爸爸爱你,但爸爸也不能把这个规矩拿掉;第三句:你今天变成这个样子,你自己有责任,爸爸也有责任,因为爸爸是你的管教者,教育者。第四句:以前都是爸爸让你接受规矩,今天爸爸来替你接受这个规矩,说后他拿起“家法”打自己,他第一下打下去的时候,原来这个孩子脸上非常冷漠非常抵触的情绪一下就不见了,当他第二下打下去的时候,儿子竟然跑下来,抱着爸爸的脚说“爸爸,你不要打你自己,是我错了!请打我!”爸爸说“儿子,谢谢你这样说,爸爸今天直的是要替你接受这个惩罚”平时打孩子多重,这时他就打自己多重,打完后他和孩子抱头痛哭。就这一次以后,儿子和爸爸的,儿子和规矩的关系得到彻底的改变,因为儿子感觉到父亲对他的惩罚带有深深的爱,这种爱进入儿子的心理,他不得不接受这份爱。所以爱的惩罚是非常有力量的,后来刘先生的儿子也成了一个很成功的人。

我们父母是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孩子将来就会成就什么样的社会人,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不仅要教育好我们的孩子,更要管理好我们自己,惩罚原本是以让孩子改正问题为目的,千万不能成为家长发泄自己情绪的借口,你的情绪发泄痛快了,可是孩子却受伤了。仅用单纯的惩罚方式去给孩子上规矩,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真正的规矩。请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适当的惩罚,孩子才能感受到惩罚也是爱的一部分;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些尊重、多一份爱的表达

最后让我把几句话分享给大家“在辱骂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诅咒;在仇恨中成长孩子,学会的是争斗;在嘲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内疚;在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耐心;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欣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正义;在爱的惩罚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谦卑和自信!接下来我们做父母应该怎么爱孩子呢?

《爱的惩罚》微课讲义

《爱的惩罚》微课讲义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大家晚上好,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医学及心理咨询工作。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爱的惩罚”首先我给大家讲二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有一位青少年,他因犯罪被判了死刑,在临死前,他提出唯一的要求是要最后见母亲一面。儿子见到母亲后,对母亲说:“我就要离开您了,让我最后吃一你口奶吧。”当母亲靠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o1w191an26j6mw9sjhs44p5c1cp2i00e0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