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课程目标]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壳物质循环
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4.大气受热过程
5.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6.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7.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8.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物质组成及物质循环
考点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
对应学生用书p27
1.地球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__地震波__传播速度的变化。 类型 A表示 __横__波 B表示 __纵__波 传播速度 较慢 较快 能通过的介质 __固体__ 固体、液体和气体 共性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 1
化 (2)不连续面
名称 ①表示__莫霍__面 __加快__ ②表示__古登堡__面 (3)划分
三个圈层:图中C为__地壳__,D为__地幔__,E为__地核__(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顶部,是__岩浆__的主要发源地。
(4)岩石圈:由坚硬的__岩石__组成,包括地壳和__上地幔顶部__。 2.地球的外部圈层
(1)A表示__大气圈__: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氧。
波速变化 此面以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 此面以下__横波__完全消失,__纵波__波速突然下降
(2)B表示__水圈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__连续__但不规则的圈层。
(3)C表示__生物圈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__大气圈__的底部、__水圈__的全部和__岩石圈__的上部。
2
对应学生用书p28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
1.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的概况,可简化总结成下表以便于记忆:
圈层名称 (km) 地壳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内核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平均17 2900 5150 6370 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可能为固态,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呈固态 不连续面 特 征 深度 3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岩石圈。要注意对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分。 2.地壳的结构
地壳的厚度和物质组成各处并不相同。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壳可以分成两层,上层叫硅铝层,含硅和铝较多,主要由比重较小的花岗岩类组成;下层叫硅镁层,这一层硅、铝成分相对减少,镁、铁成分增多,主要由比重较大的玄武岩类组成。二层之间的界面为康拉德面。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硅镁层则是普遍存在的。地壳厚度的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概 念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主要由氮、氧组成 由各种水体组成的外部按状态包括液态水、固态连续但不规则 组 成 气体及其中的悬浮物质,厚度2000~3000千米 其 他 4
圈层 水和气态水,按位置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地球表层的生物及其生生物圈 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环境 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最活跃的圈层 例题 (2024·海南)2024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
井钻探,钻井深8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据此完成(1)~(2)题。
(1)该钻井(A) A.未穿透地壳 B.深达莫霍面 C.已穿透岩石圈 D.即将穿透地幔
(2)该钻井深达8500多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D) A.侵入岩B.喷出岩 C.变质岩D.沉积岩
[解析] (1)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该地位于塔里木盆地,钻井深度约9千米,未穿透地壳,A项正确;B、C、D项错误。
(2)油气等化石燃料多储存在沉积岩中,A、B、C项错误,D项正确。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