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四大要素
作者:陈春花 发表于:2009-11-30
每一个结构变革时代都会重新定义当时的管理理论和实务,当中国进入全球竞争的时候,中国的企业也进入了重新定义企业管理方式的时候。这个时候我愿意借用管理学界公认的评价标准,对于已经过去的四个标志性的时代的管理特征作个描述,也许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企业的问题之所在,也能够给出一些启发性的思考。
第一个时代是后二战时代——也就是现代管理理论成型的时候——是个宏
大的卖方市场时代,其驱动力是来自被禁锢的需求,以及一个新兴中产阶级的大爆发。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是通用汽车的艾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P.Sloan)。斯隆首创了经营权下放与财务控制权集中这两者之间的平衡艺术。斯隆在组织结构和流程方面的创新至今还在全球各地的大型企业中广泛应用。第二个时代是20世纪70年代初,一个长期的经济低迷期开始。经济发展缓慢到了极点,在这种低迷的大气候中,企业创建业务多元化的热情急剧高涨,其理念是一种业务的高潮可以抵消另一种业务的低谷,而作为一个整体,公司能够取得持续的收益,兼并和收购成了主要的业务,其中大部分都是纯粹的资产汇集。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是哈罗德?吉宁(Harold S. Geneen)——将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从一家主要在美国之外经营的价值7.5亿美元的电信公司建设成为活跃于20多个行业的价值近180亿美元的公司。但是,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却成了时运起伏的标志,最终,它凋零了,只剩下很小一部分幸存至今。第三个时代是整个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日本人通过注重低成本、高质量和生产率,悄悄的创建着制造强国。美国公司别无选择,只能够静下心来研究如何转型,企业领导人被迫把精力集中在经营业绩上,这个时代代表人物是通用电器的杰克?韦尔奇。他将一个平庸乏味的工业企业集团转型为充满活力的服务型企业,使得通用电器成为精密的增长机器和管理模式,特别是核心业务单元战略的计划管理带领通用电器成为全世界价值最高的公司。第四个时代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股规模和范围极其深远的热潮,其动力为科学
技术、高生产力、无限乐观主义、不断扩张的股市以及风险资本的史无前例的增长。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是微软的比尔?盖茨。主宰90年代后期管理思想的四大信条是:商业模式创新、生产力、速度和股东价值。比尔?盖茨正是拥有了这些特征,他是“速度之父”,在他主导下,电脑成为每个人必须的工具,他用创造性的商业模式,把一个少数大企业支配的市场转变为一个开放的舞台,新的商业机会不断涌现,价格不断下降。
这四个时代及其代表人物的特征正是我们可以确信的观点:对于企业而言,真正奏效的经营方式的核心要素是四个:第一是战略,坚持明确且专注的核心事业战略;第二是执行,持续符合顾客期望的品质;第三是文化,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第四是组织,建立快速、弹性、扁平化的组织能力。这四个核心要素在管理学界是公认的,问题的关键不是确认这四个关键要素,而是在中国企业的管理中如何理解和运用企业的每一个细胞来实现这四个关键要素。
战略逻辑
真正影响企业持续成功的主要重心不是公司的策略目标,也不是发展策略的流程,而是专注于核心事业的成长,坚持核心价值践行的力量。韦尔奇改造GE的第一个愿景目标就是成为“第一或第二”,中国企业能否解决核心事业是非常关键的问题,30年的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飞速提升,更加令人心动的中国庞大的市场,所有跨国企业对于中国市场发展的极大关注,这一切都给了中国企业以巨大的发展机会,中国企业整体处在一个进步的非凡的历史时期,这是中国企业整体发展史一个很重要历史的进步。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求中国企业聚焦能力,专心致志于核心事业的不断成长,根据顾客、合作伙伴及投资者的需要来发展战略。多年前我曾经以自己的角度把企业的经营战略分为四种方式:第一种是薄利多销型;第二种是品牌型;第三种是服务型;第四种是个性化满足型。这样的分法不见得正确,但是可以让我表达我所要表达的想法。如果经营战略是有四种形态,那么我们的企业仅仅是停留在第一种形态种,也就是仅仅做
到了薄利多销而已,换句话说,中国的企业是成长于“大量营销”的时代,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说服消费者接纳公司提供的产品。薄利多销的逻辑是一种大量生产的逻辑——企业的产量越高,单位产品的成本越低,因而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就越强。但是我们都很清楚这个战略逻辑今天遇到了挑战:
1. 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每一年都会涌现出15000种以上的新产品或者新型号,其中超过90%的新产品的生存都不会超过12个月。
2. 敌对与高傲。企业大多数的活动并没有真正的围绕顾客展开,虽然顾客导向是企业今天最常使用的一个说法,但也仅仅是一个时髦的口号而已。很多企业并没有真的看得起顾客,他们总是试图操作顾客,这可以从许多广告中的语气感受得到,也可以从购买的现实过程中体会得到。
3. 关心的是实质而不是形式。很多企业的主要兴趣是在于为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创造某种形象,但是却没有多少企业真的下功夫确保产品或者服务是与顾客期望的形象相符。所以对于顾客而言,他们更关心实质而不是形式,企业产品或服务能够给顾客带来的实际价值才是顾客给予企业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才会有企业形象。
以上的仅仅是企业所面对的部分挑战,但是即便是这样,我们的企业在战略逻辑上如果不作改变,企业的发展就会停滞。
文化惯性
企业文化产生和存在对推动企业获得良好业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理顺组织内部价值差异,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增强组织承诺和团队士气。企业通过企业文化提升整体形象和品牌信仰,通过对内的整合达到对外部竞争环境的适应,继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经营业绩的持续增长,铸造长青基业。我们都知道企业如果没有持续业绩,就无法承担一个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比如减少失业率、保持社会稳定、创造更多的价值衍生机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