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之茶叶历史
前 言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距历史文化名城遵义仅70km,全县总面积1844.9km2,辖9镇6乡,48万人口,326国道及204省道交汇于县城。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无公害茶叶基地县、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中国名茶之乡。
湄潭是贵州省最大的茶叶生产县,现有茶园22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2万亩,2008年产量7660吨,其中名优茶占30%以上,产值3.8亿元,其中名优茶占80%以上,茶业综合收入7.1亿元。
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和贵州省国营湄潭茶场座落于县城,为湄潭茶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湄潭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湄潭茶业的发展,把振兴茶叶产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及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柱来抓,组建了专门机构——茶叶产业局,负责全县茶业的发展。并于1999年、2001年、2004年、2006年分别举办了大型茶事活动,推介湄潭茶产业,弘扬湄潭茶文化。高73.8米的“天下第一大茶壶”标志建筑获基尼斯证书,创立了“中国·西部茶业论坛”。聚集省内外专家、学者以茶会友,共商茶事,共谋茶产业发展。
优越的自然环境
湄潭县地跨东径107。15'36\~107。41'08\,北纬27。20'18\~28。12'31\。地外云贵高原东斜坡地带的丘陵山区,为娄山山脉褶皱地带,北东走向。地貌以丘陵、平坝地为主,占总面积的78.46%,类型多样,为茶叶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全县平均海拔900米左右,最高处在北部西河乡的取笋坎,海拔1556米;最低处在南部石莲乡芦塘河与乌江交汇处,海拔460.8米。
全县地势等级按100米等高线分级统计:800米以下占总面积的15%;800~900米占32%;900~1000米占21%;1000~1100米占14%;1100~1200米占10%;1200米以上占8%。按坡度分小于5度的占22.9%,6~15度占20.8%;16~25度的占41.4%,大于25度的占14.8%。全县主产茶区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000米的缓
坡地带,如湄潭茶场、核桃坝生态茶区等就分布在750~900米的低山丘陵地带。
光能:年总辐射为3487.96兆焦/米2,处于全国低值区。在年总辐射中,散射辐射占65%。年日照时数为1163.1小时,日照百分率为26%。
热量:年均温15℃,最热月(7月)均温25.1℃,最冷月(1月)均温3.8℃,年较差为21.3℃,极端最高气温37.4℃,极端最低气温-8℃。年总积温5439℃,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3月上中旬,终日11月中下旬,积温4573℃,说明茶树生长发育期较长,全年无霜期284天。
降水:湄潭位于大娄山东南侧,夏季偏南气流迎风面,水汽充沛,降水量在省内属较多的县份,常年降水量1141.5毫米。降水量的时间分配,夏季(6-8月)最多,占全年41.2%,有利于夏茶生长发育;春季(3-5月)占29.3%;秋季(9-11月)占23.4%;冬季(12-2月)最少,占6.1%。县内雨季开始期平均为4月13日,终止期为10月10日,持续时间181天,说明4-10月茶树生长盛期正值雨季,有利于喜温喜润的茶树生长,为湄潭茶叶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水文与水资源:湄潭水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有干流(乌江)1条,一级支流4条,二级支流9条,三级支流13条,四级支流5条,包括溪流在内的河系总长786公里,河网密度0.28公里/平方公里,人均水资源达2687立方米,是贵州全省平均数的1.2倍。湄江河风景秀丽,是县内第一大河,河道长93公里,流域面积2435平方公里。
地下水资源也很丰富,全县总量为2.42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的浅层直下水分布面积为482.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5.96%。可利用量为0.9亿立方米。
水质除县城段有轻微生活污染外,其余基本无污染,水质良好。 土地资源:全县土壤类型多样,共有5个土类、13个亚类、55个土属、149个土种。其中黄壤是全县的地带性土壤,面积大、分布广,有126.7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5.42%。黄壤土亚类又是黄壤土类中最有代表性的类型,占88.13%,PH值4~5.5,全县茶园主要分布于黄壤土亚类。土壤硒资源分布广,有害重金属含量远低于背景值。
林地及大气: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2%,而茶叶生产主产区覆盖率在70%以上。县城空气质量为二类偏一类标准,其余乡镇为一类,没有大的工业设施,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