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形成初探
吴华龙
【摘 要】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
【期刊名称】《剧作家》 【年(卷),期】2009(000)002 【总页数】1页(P77) 【作 者】吴华龙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教科文艺
京剧 形成初探■ 吴 华 龙 中国京剧是 中国的 “国粹 ” , 已有 200 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 ( 1876 年 )的 《 申报》 , 历史上曾有皮黄 、 二黄、 黄腔 、 京调 、 京戏 、 平剧 、 国剧等称谓 ,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 ( 1790 年 )四大徽 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 、 汉剧 、 弋阳 、 乱弹等 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 , 衍变成为京剧, 是 中国 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 目之丰富 、 表演艺术家之 多 、 剧团之多 、 观众之多 、 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 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集唱 ( 歌唱) 、 念 ( 念 白) 、 做 (表演) 、 打 ( 武打) 、 舞 ( 舞
蹈) 为一体 、 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 , 刻画人物 , 表达喜 、 怒 、 哀 、乐 、 惊 、 恐 、 悲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为: 生 ( 男人) 、旦 ( 女人) 、 净 ( 男人) 、 丑 ( 男 、 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 , 美丑之分 、 善恶之分 。 个个形象鲜明 、 栩栩如生。形 成 与传播 : 京剧前身是 清初流行 于 江南 地区 . 以唱吹腔 、 高拨子 、 二黄为主的徽班。 徽班流动性强 , 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 , 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 ,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 , 还 吸收 了I 罗罗腔 和其他一些 杂 曲。 清乾隆五 十五 年 (1790 年 ) , 以 高朗亭 ( 名月官 ) 为首的第一 个徽班 ( 三庆班)进入北京 , 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 《 扬州画舫录》 ( 清 , 李斗 )载 :“ 高朗亭 入 京师 ,以 安庆花 部 , 合京秦二 腔 , 名其班 日 三庆。 ” 刊予道光二十二年 ( 1842 年 )的杨懋建 《 梦华琐簿》也说 :“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 , 乾隆五十五 年庚戌 , 高宗八旬万 寿入都祝 匣 时 , 称‘ 三 庆 徽’ , 是 为 徽 班 鼻 祖 。 ”伍 子 舒 在 《 随 园 诗 话 》( 清 , 袁枚 )批注中则更具体指 出是“ 闽浙 总督伍 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 。 随后还有不 少徽班陆续甍 京 。 著名的为三庆 、 四喜 、 春台、 和春四班 , 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 ( 1803 年 ) , 迟于三庆十三年 , 但后 世仍并称之 为“ 四大徽班进 京” 。 乾隆 、 嘉庆年间 , 北京文物荟萃 , 政治稳定 ,经济 繁荣 , 各剧种艺人 汇集 。 北 京舞 台昆腔 、 京腔 、 秦腔三足鼎立 、 相互对峙。 徽班到京 , 首先致力于 “ 合京秦二腔 ”。当时秦腔 、 京腔基本上 同台演 出 其博 腔 ) 目 ( 体制 的主 夺人 下看 在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皿 曩 翟 叠┃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L'11V-u 口u ”┃ ┃ ┃ ┃J||┃ ┃ ┃11豸叮┃ ┃, “ 京秦不分 ”( 《 扬州画舫录》 ) , 徽班发扬采众 长的传统 , 广泛吸 收秦腔 ( 包括部分京的剧 目和表演方法 , 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还排演 了昆腔大戏 《 桃花扇》 )及其舞 台艺术,因而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徽班
本身的艺术特色 , 是它能够在争衡中取胜要原因。 在声腔方面 , 除了所唱二黄调 以新声而外 , 它 “联络五方之音 , 合为一致” ( 《 日f花记》 ) ; 在剧 目方面 , 题材广阔, 形式 多样 ;演方面 , 纯朴真切 , 行当齐全 , 文武兼重 , 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适合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在演出安排上 , 据 《 梦华琐簿》载 , 四大徽班“ 各擅胜场 ”。 三庆 以 “ 轴子 ” 取胜 ( 连 日接演新 戏 ) ,四喜 以 “ 曲子 ” 取胜 ( 善唱 昆 曲) , 和 春 以“ 把子 ” 取胜 ( 善演武戏 ) , 春 台 以“ 孩子 ” 取胜 (以童伶为号召 ) 。 在艺术和经营上备有侧重点 , 能 够发挥专长 , 取得较快进展 。 至道光后期 , 徽班已 在北京 占据优势。 《 梦华琐簿》说 :“ 今乐部皖人 最多 , 吴 人 亚 之 , 蜀人 绝 无 知名 者 矣 。” 又 说 : “戏庄演剧必徽班 。 戏园之大者 , 如广德楼 、 广 和楼 、 三庆园 、 庆乐园 , 亦必 以徽班为 主 。” 徽班成 长发展的过程 , 也就是它 向京剧嬗变的过程。 这一嬗变的完成 , 主要标志为徽汉合流和皮黄交融 , 形 成了以西皮 、 二黄两种腔调为主的板腔体唱腔音乐 体系 ,使唱念做打表演体系逐步完善。 最早随同徽 班进京的汉调 演员是米应先 ( 又名米喜子 ) , 湖北 崇 阳人(一说安徽人 ) , 生 于乾隆四 十五年 (1780年 ) ,约于嘉庆年间加入春台徽班进京演唱 , 演正生 , 擅红生戏 , 声望极隆 ( 见 《 梦华琐簿》及李登齐 《 常谈丛录》 ) 。 被视为著名汉调演员余三胜的先驱 ( 当时 曲艺唱词有“亚赛 当年米应 先” 之句 ) 。 道 光年间 , 汉调 演员至京加入徽班演唱 的逐渐增多 , 著名 的有王洪贵 、 李六 。 粟海庵居士 《 燕台鸿爪集》 ( 约作于道光十二年以前 )说 :“京师尚楚调 。 乐工 中如王洪贵 、 李六善为新声称 于时。” 楚 调 即汉调 , 也就是西皮调 。 可见 当时北京已流行西皮调 , 王洪贵 、 李六 “善为新声” 。 责任编辑 王庆斌■吴 华 龙中国京剧是 中国的国粹”已有 200 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 ( 1876 年 )的 《 申报》 ,历史上曾有皮黄 、 二黄、 黄腔 、 京调 、 京戏 、 平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