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上A物体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速度相等时B追上A。则B物体在光滑水平面的位移与A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的位移相等,即B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的速度图线与t轴所包围的矩形面积等于等于A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的速度图线与t轴所包围的三角形面积,如图4所示,当图中画有斜线的一对三角形面积相等时,B恰好追上A。所以A物体的加速度a=gtsinα/2t= gsinα/2。
用分离法速解选择题
解选择题时,应重视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如排除法、赋值法、极值法、分离法等等,则能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这些方法能让学生从另一种思维中快速找到答案,而且学生更容易理解。
其中分离法,就是将多个相互关联的研究对象分离成多个单独的
.
?
.
对象进行研究,或将一个研究对象分离成几个部分单独研究,各个击破,使问题得以简化,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例1. 一艘载有石块的小船浮在一水池里,如果把石块投入水中,则池中水面如何变化? A. 升高 B. 降低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解析:本题按严格的逻辑与解法应先求出投入前后的排开体积来比较,即:
投入前:船与石块处于漂浮状态,有
F浮?G船?G石V, ?水排g?G船?G石V排?G船?G石
()1?水g 投入后:石块下沉,排开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G船G石 V '?V?V??,(2)排船排石g石g水????,V?V' 比较(1)、(2)两式,由于?所以水面降低。 石水排排 此解法逻辑性强,但学生对无数据题往往无从下手,如果采用分离法,则会显得简单,更易理解。
我们假设开始石块用一根绳吊在船下,这与放在船中排开的总体积应该是一样的,现在将船和石块分开,即将绳子剪断,石块下落并不影响水面高低,而船由于少一个石块向下的拉力而上浮一些,排开水的体积减少,所以水面降低。
.
.
例题2. 如图所示,三个容器中装有适量的液体,当温度升高时,不考虑液体蒸发和容器的膨胀,容器底部的压强将:图1:______________,图2:______________,图3:_______________。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解析:此题图1由于温度变化前后液体重力不变,底面积不变,所以压强不变,关键是图2和图3,下面本人以图2为例,用分离法来解答,为了说得清楚,我们用画图来加以说明。
如图4所示,假设我们用一大小可忽略的圆筒形物体将容器中的液体分成两部分,中间为圆柱体,外面是上大下小的环形锥体,现在温度升高,圆筒内的液体升高至h2处,外面由于是锥形,所以在同样的膨胀度下上升得低一点,上升到h3处,如果将分隔的圆筒去掉,则筒内水面会降一点,外面水面上升一点,最后液面高度为h1,如温度升高后液体密度为?,则温度升高后的压强为?gh而由图1的结论,1。温度升高前容器底部的压强等于升高后筒内液体对底部的压强,即
?ghh2,因为h2?1,所以压强减小。对于图3同样的方法可解,压强
将增大。
.
.
图4
从以上解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用分离法解题使问题得以简化,容易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用运动图象巧解直线运动问题
运动图象能形象直观地反映物体的运动情况,而且图线的斜
率、与t轴所围的面积等等都有明确的含义,因而利用运动图象,可以提高解题的能力与技巧,甚至可以解决一些单用解析方法在中学阶段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请看下面几例.
[例1]从车站出发的每辆车都先以加速度a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到速度为v时开始作匀速直线运动,由于发车的时间间隔相同,
.
.
相邻的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两车间距均为s,则相邻两车发车的时间间隔为_____.
此例若想用解析方法求解,会感到较难下手,若引导学生画出相邻各车的v-t图线,那么问题很快可以解决,如图1,ts末第一、第二
辆车的速度都达到v,此后两车间距s不变.此时第一辆车通过的路程数值上等于梯形OABt的面积,第二辆车通过的路程数值上等于三角形t1Bt的面积,两图形的面积之差即平行四边形OABt1的面积数值上等于两车的路程之差,即两车的间距s.依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一边与这一边上高的乘积,从图1中可对应找到s=v△t,即相邻两车发车的时间间隔为s/v。
[例2]质点沿光滑斜面无初速下滑,第一次从A至B,第二次从A至C再到D,B、D在同一水平面,AB=AC+CD,如图2所示。质点在C处不损失能量,两次下滑时间分别为t1与t2,则 [] A.t1>t2. B.t1<t2. C.t1=t2. D.无法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