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辅修双学位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姓 名 蓝楚楚 辅修序号 指导教师 刘绮霞 学 号 10131037 经济学(贸易主修学校 中南民族大学 辅修专业班 金融方向)3班 主修专业班 法学院法学8班 职 称 所在学院 经济学院 题号 金融方向 068 论文题目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 1、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样涉及到最后阶段—存款利率的改革。2014年新年伊始,在阿里巴巴的“余额宝”和腾迅微信“理财通”等网络金融的冲击下,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等五大银行相继宣布提高存款利息,但还是挡不住巨额的存款流失。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金融机构完善自主经营机制、增强竞争力、提高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础性工作。这对于企业和众多存款户而言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对商业银行而言则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银行业将进入有序竞争和洗牌,也将带来传统经营模式的转变。开展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研究,对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形势,提高风险控制能力,转变传统经营方式具有重大意义。 我个人认为,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考,中国金融界的研究方向很多是从促进银行业发展和保持金融安全的角度出发,往往忽视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和保护储户及贷款户的利益出发。而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护储户和贷款户的利益是关乎银行业立足之本和社会公平正义。目前经济界尽管对“余额宝”有不同看法,但认为银行业是暴利企业,依靠政府利率政策保护弊端严重,非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可的看法却是一致。本论文尝试思考如何从保护金融安全的基础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关注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和保护储户及贷款户利益。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上,中国银行业也应该和中国所有企业一样,必须担负企业经营风险。 2、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对许多国家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金融约束理论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是在 总结 许多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对市场运行基础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金融发展理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麦金农教授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提出了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论;与此同时,其同事爱德华·肖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提出了金融深化论。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被后人合称为金融发展理论。金融抑制论认为,政府对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落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了金融抑制与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金融抑制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实际利率很低甚至为负值;二是国家进行信贷配给。麦金农教授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普遍的金融抑制现象。金融深化论认为,如果取消对金融活动的过多干预(不仅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而且适用于发达国家),就能够形成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通过金融自由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金融自由化通过将利率提高到均衡利率的水平,可以提高储蓄水平,优化资金配置,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金融约束理论:金融发展理论虽然透彻地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的原因和好处,但忽略了利率市场化的适当环境和实现方式,因此许多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负面效应,甚至有些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全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等经济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金融约束理论认为,由于金融市场具有不完全性,金融自由化政策往往会导致市场失灵,因此在实践中很难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约束政策比金融自由化政策更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政府通过金融约束政策,保持一个正的但低于均衡利率的存款利率水平,以压低金融机构的筹资成本,通过限制贷款利率来降低借款人的违约风险;通过设定较高的利差为金融机构创造租金,从而激励金融机构为市场提供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当市场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时,再解除利率管制,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金融约束论强调政府的作用不是为了代替市场,而是为了克服市场的不完善,提高民间部门的金融活动能力,因此政府的金融约束政策有助于而不是阻碍了金融深化。金融发展理论与金融约束理论并不矛盾。金融发展理论指出了金融自由化的原因和终极目标,而金融约束理论则分析了实现金融自由化终极目标的途径,因此两种理论是一种互相补充的关系。两种理论的相互结合运用,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写作大纲 一、利率市场化基本原理 1、中国古代金融发展 2、中国古代利率市场 3、国外利率市场化历史与研究进程 4、经济通涨与通缩对利率的影响 5、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特殊国情 6、中国利率政策保护下银行业传统经营模式 7、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化改革的思考 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和保护储户及贷款户利益。 3、利率市场化引发银行业有序竞争和洗牌, 4、利率市场化带来银行业传统经营模式的转变 5、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保障 4、本课题完成措施及进度计划 与对待主修课业一样态度和时间,积极做好辅修毕业论文的撰写。 论文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 (2014年2-3月) (1)学习了解有关“利率市场化化”的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 (2)搜集利率市场化化研究资料,制定论文研究方案,制定开题报告书。 第二阶段:论文撰写阶段(2014年3月——2014年5月) 第三阶段:论文修改阶段(2014年5月---2014年6月) 第四阶段:论文完善提交阶段(2014年6月——2014年7月) 5、主要参考文献 1、雷曜 胡梦若 张引璐《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历程与经验》,中国货币市场2012.5 2、肖欣荣 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 3、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现状与政策思考》中国金融杂志 2011年 4、叶世昌《中国金融通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08月 5、杨长江、张波、王一富.《金融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6、杨一博《中美储蓄率特征及其影响研究》,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月 7、曹凤岐《利率市场化是历史的必然》证券新闻腾讯财经] 2013年07月 8、高石钢、《高利贷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问题探折》宁夏大学学报2010年05月 9、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0月 10、李好 《中国民间借贷发展历史》新财经2012年9月 11、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82年10月 12、刘秋根《清代典当业的法律调整》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年3月 13、殷剑锋《美国居民低储畜之迷和美元的信用危机》金融评论2009年3月 14、《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4年2月24日 15、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北京地区银行存款账户现状调查》中国金融半月刊2007年23期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院(系)审核意见 1.通过; 2.完善后通过; 3.不通过 院(系)公章 年 月 日 学生联系方式:Tel 18672397455 Email:
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辅修双学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