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发展历史
姓名:李小艳 学号: 班级:研13 专业:市政工程
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1 / 6
中国给水发展历史
摘要:中国给水发展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本文从古代给水开始直到早期自来水厂兴起,对中国给水发展作了一个总叙述。并对各个时期几个典型城市供水作了分析,例举了各个阶段学术成果和给水技术进展以及各个时期代表性工程概要,并对以后给水发展作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给水 给水发展 学术成果 代表性工程
地球上生命起源于水,水是城市血脉,城市发展一刻不能离开水。考古学证明:人类四大文明发祥地就位于长江与黄河、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两河、恒河和尼罗河等广大流域中。近代有人制作人口密度分布模型表明:点状水资源——如湖泊,水井等密度线是一个围绕水源同心圆,而在线形水资源——如河、江等附近则与之平行分布在两岸环绕带。而且流域气候条件越干燥、人口居住密度就越趋近水源。这无疑表明水对人类生存重要作用。随着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人们对水需求也由跟随自然到遵循自然规律人为开发水源。 我国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所发现供水设施,是目前所知长江流域最早人工水源结构形式。 几千年来,人类聚居,市井城镇形成,古代城镇供水随着历史脚步在不断地进步、发展。
1 古代给水发展
1.1掘井和掘井技术发明
确定掘井技术发明者历来有不同意见。据《孟子》及《史甜·秦本耙》二书所载,知道伯益是一个跟禹治水人。当时已处于石器时代末期或铜器时代初期发展阶段,已经具有简陋挖土工具了。掘井技术发明促进了村落和市集形成。《史肥正义》说:“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贷卖,古言市井。”在古代建都或择地集居时,井泉有无往往为先民所重砚。《易拯》并卦木义就引有这样记载:“井者穴地出水之处。……隆山李氏日:自古国邑之建必先视其泉之所在,是以公刘刽京于幽之初,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先卜其井泉之便,而后居之也。”
我国凿井机械沿革,按有关文献记载,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在先秦时,安阳殷墟出土铜工具中有钻掘用铜锥,郑州二里崩股文化层发现有凿龟甲用铜圆凿。以后凿井所用纤、锥、锉等钻掘工具,无疑是从上述这些筒单工具不断加工、改进而发展出来。(2)汉武帝时曾穿渠引洛水至商颜下,因“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从这里所记载凿井深度来看,已握不是一
2 / 6
般开挖所能办到。在成都锡子山汉墓出土汉画象砖中,发现有几幅描写当时盐井开采情况图,征明汉时凿井已有了一定程度机械投备。图上极清楚地表明:井杆上装有辘植式滑率,吊桶系在绳两端,由四人操作。以人长度比例来看,当时井架约有两丈多高,上有顶篷;从井架向上渐狭,向下渐朋桔构,和《天工开物·作咸篇》盐井汲卤图,及近代使用顿钻钻井法钻井投备情况图相仿佛。(3)到了南北宋时代,凿井机械日趋繁盛,从汉唐大口井,进而能够开凿需要更复杂、更精巧机械小口井。关于小口井甜载,屡兑于宋人著述,如北宋文同、苏轼,南宋陆游、胡元质等。从文同和苏杖所述筒井(即卓筒井,明以后别称竹井)情况来看,基本上与境今顿钻钻井法相同,就是利用钢铁钻头把岩石冲击成碎末,然后将松碎岩石用汲筒取出,再继履冲击汲水,使钻慢慢深入,以达到需要深度。综合上述,凿井机械发明,经过了秦以前整个历史时期酝酿,到公元前一、二世耙西汉时代,出现深井钻掘机械,并一直沿用到明清,中间在南北宋时代粗过一次教大改进。
1.2开渠引水
古代城市选址往往遵循“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这一原则。因此,出于地理条件限制和防洪考虑,许多城市不可能距水源太近,必须开渠引水入城。著名例子有长安龙首渠、元大都金水河以及唐代白敏中主持开凿成都金水河,该工程引岷江水入成都城,水自城西入,穿城而过,大大方便了市民生活。据记载,金水河畔“釜者汲,垢者沐,道渴者饮,园者灌;濯锦之官,浣花之姝,杂蹋而至。欢声万喙,莫不鼓舞。”成都金水河历代都加以维护、整治,直到解放后还在发挥作用。
1.3筑坝蓄水
修筑堤坝拦蓄河水,形成大容量水库,是解决城市水源重要措施。汉长安昆明池、汉晋洛阳千金碣、唐宋时期杭州西湖、清代北京昆明湖等,都是著名例证。此外,有城市利用人工开挖大水塘,蓄积泉水,或导入河水,作为城市供水辅助水源。如济南大明湖就是一例。蓄水湖库不仅可以作为城市水源,而且可以调蓄洪水,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1.4水车送水
古代城市水系无论如何发达,也不可能像今天自来水管网一样,达于一家一户,更不可能户户凿井。因此出现了沿街推车或挑担卖水行业。这是城市供水重要补充措施,尤其是当供水渠道年久失修或湮废时,就成为主要供水方式。谈迁《北游录》载“京师各巷,有汲者,车水相售。”在明清两代,专供皇宫用水金水河
3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