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主题
[课内·提炼]
实践出真知
“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明了苏轼重学习、重训练且重触类旁通的实践观。看得出苏轼极恶“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表面上的“心识其所以然”,也摒弃“见于中而操之不熟”的眼高手低。简单数语,便点明躬亲操行与勤恳练习的重要性。由此联想到欧阳修《卖油翁》的点睛之笔,“无他,唯手熟尔”。绘画、写诗、作文,乃至于其他事务,只有躬于实践、勤于练习,才能有所成就。
[课外·延伸] 1.艺人当仆人
马伶、李伶是明朝金陵(今南京)最红的两位京剧演员(那时叫梨园弟子)。一次两人在东西两座戏台上演同一出戏来竞技。两人演的都是奸相严嵩。结果观看马伶演出的观众逐渐被李伶卓越的演唱舞技吸引而去。马伶含羞而退。他连夜出走千里之外的京师投到宰相顾秉谦的门下当了一名差役。因为顾宰相与严嵩都是一样的奸臣。马伶悉心伺候,更细心揣摩顾宰相的形神举止。三年过后,马伶回到金陵,与李伶相约再行竞技。结果李伶的观众都成了马伶的戏迷,他们为马伶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的表演所折服。
2.名言警句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况 (3)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鲁迅 (4)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5)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首创精神,自己的实践。
实 践 11
——陀思妥耶夫斯基
[运用·点拨]
苏轼由画竹触类旁通,想到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勇于实践,才能得到“真知”。马伶深入生活,甘当仆人,才使得演艺大进。可见,实践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荀子曾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了解“天之高”“地之厚”,必须“登高山”“临深溪”。“不登”“不临”是无法了解“天”“地”的情况的。人们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
(时间:40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月落庭空影许长 许:也许
.
B.余因而实之 实:证实
.
C.而读书者与之 与:许可
.
D.而临事忽焉丧之 丧:亡失 解析:选A 许,如此的,这样的。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予不能然也A.然二百五十匹绢
以追其所见
B.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 生而有之也C.而读书者与之 而节叶具焉D.而养生者取之
解析:选D 都为连词,表转折,但是。A项,代词,这样/连词,表转折,然而;B项,连词,来/介词,把;C项,代词,指节、叶/代词,指“轮扁斫轮”的道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12
....
A.初不自贵重 B.而心识其所以然
....
C.吾将以为袜 D.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解析:选D “口实”为“话柄”。A项,“贵重”古义为“看重”,今义为“价值高”;B项,“所以”古义表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C项,“以为”古义为“把……作为”,今义为“认为”。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B.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C.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D.足相蹑于其门
解析:选B A、C、D三项为状语后置句,B项为省略句,应为“以(之)为口实”,即把这当成话柄。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2分)
译文:当时画竹的人都是一节一节地堆累勾勒而成,一叶一叶地堆积起来,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
(2)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2分)
译文:子由没有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它的意蕴罢了。 (3)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2分)
译文: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笑起来,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二、阅读鉴赏(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 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天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
............
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客。余自彭
13
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
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
.
围,岸谷隐然,凡园中之百物,无已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
..
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
..
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幅巾杖履,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果蔬可以饱邻里 饱:馈赠
.
B.舟车冠盖之冲 冲:交通要道
..
C.则跬步市朝之上 跬步:行走出入
.
D.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退:后退 解析:选D 退:谦退,谦逊。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其深可以隐A.其孰能讥之乎 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盖其先君子之泽也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4
解析:选C 结构助词,的。A项,代词,代指灵壁张氏园;副词,表反诘,难道。B项,连词,表目的;连词,表并列。D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8.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B.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C.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D.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解析:选A 做“古文断句题”时,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段主要意思的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准确划分句子的结构成分;②弄清对话的施受和引语起止;③借助发语词、关联词、语气助词等划定句子的起始;④依据古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⑤根据固定句式断句。本段文字,了解大意并不困难,断句主要看句子结构和语气词即可做出所断位置的判断。只需把握四个选项断句的区别,再联系语境、句意的完整性,认真比较,便可得出答案。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品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张氏园亭的天然奇景,引而申之,藉此表达了作者或“仕”或“隐”的独到见解,抒发了作者追求散淡空灵、随缘自适的思想情愫。
B.苏轼的《灵壁张氏园亭记》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从内容结构看,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处处对论,环环相扣,首尾圆合;从表现手法看,它借题发挥,缘事议理,因景寄情,景、情、理融为一体。
C.苏轼从张氏园亭得到启发,围绕仕与隐这一中心生发了一通议论,认为一个人不必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之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
D.文章开头的描写极力渲染张氏园亭的独奇,说明它为张氏一族“闭门而归隐”提供了佳处;作者在第二段简述园亭的修建、发展景况之后,则围绕“不必仕,不必不仕”这个论点,对举阐释,精辟议理。
解析:选C “认为一个人不必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之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有误,从原文“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可以看
15